近日,保险公司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陆续披露,人身险公司的经营业绩也随之揭晓。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截至11月7日,已有70家人身险公司披露了前三季度保险业务收入和净利润。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上述70家人身险公司合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3.11万亿元;合计实现净利润4605.28亿元,超过去年全年数据。
受访专家表示,今年前三季度人身险公司净利润表现较好,这主要缘于资金成本降低、业务结构优化、投资收益回暖等因素。
56家人身险公司盈利
保险业务收入方面,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人寿”)、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保寿险”)、泰康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泰康人寿”)、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华保险”)等8家险企保险业务收入突破千亿元。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和太保寿险分别以6696.45亿元、4709.32亿元、2324.38亿元的保险业务收入位居前三名。
净利润方面,今年前三季度,70家人身险公司中,有56家险企实现正收益,合计实现净利润4629.16亿元;14家险企亏损,合计亏损额为23.88亿元。具体来看,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净利润超千亿元,分别以1655.17亿元、1055.66亿元位居第一名、第二名。太保寿险、新华保险、泰康人寿等6家险企前三季度净利润超过100亿元。
对此,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保险咨询主管合伙人周瑾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称,人身险公司前三季度的亮眼业绩数据,一方面得益于负债端,保险行业下调产品预定利率,主动调整业务结构以减少负债刚性成本,以及在“报行合一”下的费用压降等举措,促使资金成本降低和承保业绩改善;另一方面得益于资产端,权益市场的上涨带来了可观的投资回报,同时长期债券在利率下行时的估值上升也带来部分收益。在资产和负债两端同时发力的情况下,业绩出现大幅改善。从利源的角度看,利差和费差都有显著贡献。
开源证券非银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高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2025年以来,多数上市险企归母净利润逐季改善,投资服务业绩成主要驱动因素。
资产负债管理重要性凸显
在净利润大幅增长的同时,人身险公司仍需通过资产负债管理、业务结构优化与长周期投资等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保险业协会”)组织召开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2025年三季度例会,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市场利率走势和行业发展情况。同时,保险业专家就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发表了意见,认为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以下简称“研究值”)为1.90%。这一数值较上次发布的研究值下调9个基点,延续了今年以来的下调态势。此前,保险业协会在今年1月份、4月份、7月份公布的研究值分别为2.34%、2.13%、1.99%。
“随着利率中枢的持续下行,保险行业的资产负债管理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周瑾表示,具体来说,在负债端,随着产品预定利率的动态调整机制继续发挥作用,保险公司将适时下调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同时,借鉴国际经验,保险公司在产品端需要降低固定利率产品占比,加大分红险等浮动利率产品以及功能保障型产品的销售力度,减少利率下行的影响。在资产端,保险公司需要拉长资产久期,拓展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投资产品,采用“固收+”等投资策略增厚投资收益,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