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业绩承压,但矿产资源成最大看点
中国中冶(601618)2025年前三季度业绩继续承压,引发市场关注。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50.94亿元,同比下滑18.79%;归母净利润为39.7亿元,同比下降41.88%,扣非净利润更是下降了45.74%。单看第三季度,收入和利润下滑幅度虽略有收窄,但归母净利润同比仍大幅下降67.52%。这一系列数据背后,是钢铁、建筑和地产三大行业需求疲软的现实压力,叠加公司自身业务结构调整、合同转化率放缓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过,在整体承压的背景下,也有积极信号浮现。公司前三季度综合毛利率达到10%,同比提升0.95个百分点,显示出成本控制或结构优化初见成效。更值得关注的是经营性现金流表现——净流出193.91亿元,但同比少流出113.45亿元,收现比和付现比双双大幅提升,说明回款能力正在改善。与此同时,新签合同结构出现亮点:冶金工程类新签合同同比增长10.5%,海外新签合同达669亿元,同比增长10.1%,显示公司在专业领域和国际化布局上依然具备竞争力。
矿产资源或是价值重估的关键钥匙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一个以工程承包为主业的企业,为何能在业绩下滑时仍被券商维持“买入”评级?答案就藏在它的矿产资源储备里。目前中国中冶手握两座极具潜力的待开发铜矿:一是持股80%的巴基斯坦锡亚迪克铜矿,铜资源量达378万吨;二是持股75%的阿富汗艾娜克铜矿,资源量高达1236万吨,属于世界级特大型高品位铜矿。据公开报道,后者有望在2025年年底启动开采工程,而前者也已基本完成当地审批程序,正推进国内流程。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的资产。一旦这两个项目顺利投产,将为中国中冶带来稳定的上游资源收益,极大增强其盈利韧性。尤其是在全球金属价格波动加剧、资源安全日益重要的当下,拥有自主可控的优质矿产,意味着更强的议价能力和估值支撑。
我为什么依然看好它的长期逻辑
说实话,短期来看,中国中冶确实面临挑战。财务数据显示应收账款占比高、经营债务压力大、货币资金占比较低,加上行业整体资金净流出,股价也处于空方主导区间。但从我的角度看,这些更多反映的是周期性压力,而非企业本质恶化。
我之所以保持关注,是因为它正在从一家传统工程公司向“工程+资源”双轮驱动模式转型。当前市值并未充分反映其矿产资源的价值。天风证券下调盈利预测但仍维持“买入”,正是基于对远期资源释放的信心。只要地缘风险可控、项目按计划推进,未来几年业绩存在显著修复空间。
所以我认为,现在市场的焦点不该只盯着下滑的报表,而应拉长时间维度,看看那两座即将苏醒的铜山能带来多大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