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冶最新发布的三季报显示,公司业绩继续承压。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350.94亿元,同比下降18.79%;归母净利润39.7亿元,同比下降41.88%。其中第三季度单季表现尤为疲弱,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67.52%至8.71亿元。这份成绩单基本符合市场对建筑央企在当前宏观环境下的预期。
从业务结构分析,业绩下滑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钢铁行业需求持续下降直接冲击了公司的冶金工程主业,建筑行业整体增长乏力制约了房建业务拓展,而地产行业的深度调整更是雪上加霜。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新签合同额7606.7亿元,同比下降14.7%,其中房屋建筑工程新签合同额降幅达32.1%,充分反映了地产下行周期的冲击。
不过细究数据,也能发现一些积极信号。尽管整体新签合同额下滑,但冶金工程与运营服务板块逆势增长10.5%,海外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10.1%,达到669亿元。这表明公司在巩固传统冶金工程优势的同时,海外市场拓展初见成效。特别是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两大铜矿项目,虽然具体投产时间尚未明确,但资源储量丰富,其中阿富汗艾娜克铜矿整体资源量达1236万吨,属于世界级特大型铜矿床,未来有望成为新的业绩增长点。
财务指标方面,公司综合毛利率同比提升0.95个百分点至10%,显示成本控制取得一定成效。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出193.91亿元,但同比少流出113.45亿元,现金流状况正在改善。这些细微改善与公司持续推进的业务转型相呼应。
值得注意的是,机构投资者对中国中冶的态度出现分化。社保基金在三季度新进1亿股,成为重要流通股东,而融资余额在10月底达到12.72亿元,创近一年新高。这说明部分长线资金看好公司估值修复机会。当前公司市净率仅0.69倍,确实处于历史低位。
从行业环境看,冶金建设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2025年上半年全国粗钢产量同比下降3.0%,粗钢表观消费量下降5.6%,行业减量发展态势明确。但工信部7月部署的新一轮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强调调结构、优供给,这对拥有技术优势的中国中冶而言,可能带来新的机遇。
观察公司战略布局,除了巩固冶金建设核心主业,矿产资源开发正成为重要突破口。巴基斯坦锡亚迪克铜矿和阿富汗艾娜克铜矿两大项目如能顺利推进,将显著提升公司资源属性。不过这些项目涉及复杂的国际审批程序和地缘政治风险,具体推进进度仍需持续关注。
在传统业务承压的背景下,中国中冶的转型之路注定不会平坦。但考虑到公司在冶金建设领域的技术积淀、丰富的矿产资源储备以及当前低估值的状态,市场对其价值重估的期待似乎正在积聚。只是这种期待能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业绩改善,还需要更多时间观察。
本文内容由多家媒体消息汇总整理而成,感谢您的点赞与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