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信重工“十四五”回顾与“十五五”展望
中国基金报记者郑俊婷
走进中信重工位于洛阳市涧西区的总部,岁月的痕迹与现代的气息在此交织:厚重的苏式红砖墙垣与现代化流线型的科技大楼相守互望;展区内,超大型的矿业设备与小巧的巡检机器人分列南北……这种强烈的视觉反差,正是这家拥有70年历史的企业在时代浪潮中蜕变新生、砥砺前行的生动写照。
近日,中国基金报记者实地走访中信重工洛阳厂区,并与董事长武汉琦等高管深度对话,解码这家“共和国长子”企业在“十四五”时期的卓越成就,展望其面向“十五五”所擘画的战略蓝图。
迈入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与中信重工员工交谈,记者能感受到他们身上洋溢的自豪和自信。
这份情感深植于公司厚重的历史底蕴——发轫于“一五”时期的洛阳矿山机器厂,自诞生便肩负“国之重器”的使命;淬炼于宝贵的红色基因,这里曾是焦裕禄同志奋斗的热土,“焦裕禄精神”在这里孕育形成,并生根发芽、发扬光大。
历史的沉淀铸就了今日跨越式发展的基石。中信重工已成功从传统的重型装备制造企业,转型为涵盖矿山及重型装备、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能源装备及特种材料的产业巨擘。
公司董事长武汉琦表示,“十四五”时期,公司紧扣国家战略,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打造国际一流装备企业为目标,以“做强传统产业、做大成套产业、做成绿电产业、做精新兴产业”为路径,持续强化国之重器地位与硬科技实力,持续深化对外合作,致力实现“增长稳定、发展均衡、创新驱动、绿色引领、员工幸福”的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卓越的战略需要扎实的业绩支撑。据中信重工董事会秘书苏伟介绍,五年来,公司核心经营指标显著提升。归母净利润从2020年的1.95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75亿元,增幅达92%;有息负债实现“四连降”,从2020年的53.69亿元降至2024年的20.30亿元,资产质量持续改善。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与净利润均保持增长,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
行业地位上,2024年,中信重工入选“全球矿山设备制造商50强”,是上榜企业中覆盖矿山、煤炭、建材、冶金等多产业的综合性高端制造企业。公司的矿井提升机、智能防爆机器人双双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成为业内唯一同时拥有矿物磨机、矿井提升机、智能防爆机器人三项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的企业。
紧抓数字化转型,中信重工构建的“6+1+N”数字化应用体系,深度融合了研发、生产、管理、服务全流程,有效打通了数据孤岛。转型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15%,生产管理效率提升20%,并成功获评全国首批“数字领航企业”。
据介绍,当前公司正加快打造“第二增长曲线”,在风、光、电、储能等新能源全产业链完成技术布局与平台搭建,构建起覆盖核心技术研发、装备制造、项目开发、系统集成的完整生态,新能源产业已形成可持续增长态势。
同时,在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公司坚持“4+6+N”的产业布局,聚焦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重点打造四大核心底座——“中信微”操作系统、“中信智”智能控制器、“中信能”高能效电池以及“感知—决策—执行”智能算法体系,为全系列产品的智能化、自主化提供坚实支撑。基于这一底座,发展人形、四足、轮式、履带式、重载机械臂及低空飞行装备六大机器人平台,灵活衍生出适应不同场景的多样化机器人产品,并在矿山、应急救援、石油化工、公共安全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全面覆盖“地下、地上、空中”等多维作业场景。
“在新能源产业和机器人产业的精准卡位和提前布局,将为公司开辟增长新空间。”武汉琦说。
创新是核心发展引擎
创新是驱动中信重工“十四五”成就的核心引擎。记者了解到,公司系统推进了“搭体系、高投入、揽人才、育文化”四大举措,以激发创新活力。
搭体系是指公司构建了高能级的研发平台矩阵,中信重工不仅拥有国内唯一的智能矿山重型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更拥有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2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品试制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高投入方面,“十四五”时期,公司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7%以上的行业领先水平,累计研发投入超过26亿元。这笔投入为创新引擎注入高标燃料,驱动其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全面进发。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近年来,中信重工在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同时,特别注重提升员工的价值感、成就感和获得感,通过完善“金蓝领”工程和“双通道”职业发展体系,让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找到适合自己的上升通道。
“在我们公司,技术专家不当‘官’也有‘奔头’!”副总工程师刘俊介绍道,“这套‘双通道’体系是金字招牌。为科技人才设置了不同于行政职务的晋升阶梯,如主任工程师、高级主任工程师等,确保技术人才能获得认可与发展,真正做到‘让专家更专’。”
在多位受访者眼中,中信重工是一家颇具务实与包容气质的央企,这种文化特质集中体现在其对创新的容错机制上。
“创新往往伴随失败,因此我们创新文化的核心就是容错机制。”苏伟透露,该机制在党委推动下建立,“特别是专门出台了为创新工作‘明确护航’的制度文件,让大家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多措并举下,中信重工在“十四五”时期创新成果喷涌。在重大技术装备领域,直径12.2米半自磨机与直径6.96×52米氧化球团窑回转窑,以超大规格和领先技术荣膺“世界之最”称号,进一步彰显了中信重工在“极大极重”装备研制领域的顶尖实力;全栈自研的矿山装备控制器,以高集成度、多功能实现和安全可控的特性,为矿山装备打造了自主可控的“智能大脑”与“强大神经”。在核电领域,成功研发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用半转速护环锻件,标志着关键部件国产化取得重大突破。在新材料领域,公司成功突破二氧化钛20nm以下超细粒径和99%到99.97%超高纯度工艺极限,并推出全新自清洁光伏玻璃产品。
海外业务“加速跑”
海外业务已成为中信重工的主要看点。2024年,公司国际业务实现爆发式增长,海外市场订货同比增长约80%。2025年上半年势头强劲,主机设备销往全球五大洲,出口近百台。
据中信重工(洛阳)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靳松介绍,作为国家首批50家国际化经营企业之一,中信重工始终将国际化视为核心战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了辐射全球的营销与服务网络。目前,公司在西班牙、澳大利亚、巴西、秘鲁等地建立了生产基地、营销服务公司和区域代表处,产品与服务出口至全球68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从产品“走出去”到品牌“走上去”的跨越式发展。
在国际市场上,中信重工凭借卓越的产品性能和技术实力赢得了一系列标杆性订单:为澳大利亚大型铁矿项目提供12台超大规格磨机,彰显了中国制造在国际高端矿业市场的竞争力;一次性向全球矿业巨头淡水河谷交付23台球磨机及3台旋回破碎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总包承建的柬埔寨CMIC日产5000吨水泥生产线,达到了柬埔寨单线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水平,成为“中国制造”在东南亚市场的亮丽名片。
靳松认为,中信重工之所以能在国际市场“攻城拔寨”,既受益于中资“抱团出海”,更得益于公司建立的“成套、主机、备件、服务”四位一体的全球化服务体系,以及深耕本地化运营的战略布局。
“为什么国际市场客户对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愿意支付更多费用?这是因为我们能提供从方案设计、物料试验,到设备发运、现场安装,直至后期运维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我们比拼的是综合能力,而不是简单拼价格。这一模式精准契合当前矿业市场需求。如今许多矿业投资者兼具财务背景,他们深谙资本运作与投资回报,并将战略重心聚焦于金融与资源整合。这正与我们的专业能力形成完美互补。他们亟需能够承担核心技术与管理运营的合作伙伴,这正是我们全生命周期服务的价值所在——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共同实现资产价值的最大化。”靳松说。
展望“十五五”:从跟随者向引领者跃升
采访最后,武汉琦为公司“十五五”描绘了清晰的蓝图。他表示,公司将以“四新”为核心的递进式发展纲领为引领,系统构建推动行业转型的战略体系,全面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效并举”的转变。
该纲领具体包括:从产品技术、运营管理、营销模式与集团协同四个维度夯实“新能力筑基”;通过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与人才链的“四链”协同构筑“新优势强体”;以“重工好、重工行”为核心打造“新特色铸魂”,最终达成向全球高端装备引领者的“新阶段跨越”。
在技术创新方面,中信重工将保持7%的行业领先研发投入,在矿山装备领域实现“六星争冠”,并在多个细分领域使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稳居全球前列。经营质量上,将加速培育机器人业务、新能源装备业务成为新增长极和第二增长曲线。国际化方面,将显著提升全球市场份额,推动国际业务规模与效益再上新台阶。
“展望‘十五五’,我们的目标是在全球产业格局中,实现从行业跟随者、并跑者迈向全球高端装备引领者的历史性跃升。”武汉琦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