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逐渐走向应用场景,对风险转移与管理的需求也随之而来。近日,多家头部财险公司推出人身机器人相关保险产品,覆盖险种包括机器人本体损失险、第三者责任险、雇主责任险等。
业内人士认为,作为新兴产业,人形机器人所蕴含的风险特征与传统产业不同,保险行业需加快研究与创新步伐,以适配其独特的风险保障需求。
头部险企推出创新产品
近日,光谷一家公司为旗下两台人形机器人购买了保险。这是湖北省首单具身智能机器人本体损失保险,签发单位为东湖高新区人保财险科技保险支公司。
据悉,每台机器人保费近5000元,若投保一年内遇损伤,最高可获50万元的理赔金额。此前,人形机器人摔伤甚至“骨折”后,维修费用少则3万元、多则30万元。
从春晚舞台、运动赛场,再到工厂车间、生活场景,人形机器人正逐渐走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对这一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保险行业也在积极探索,推出相应的保险产品,为其提供保险保障。
今年9月底,太保产险宁波分公司推出专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应用设计的保险专属产品“机智保”。
据太保产险宁波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产品有三大核心创新:场景全覆盖,首创贯通“产、销、租、用”全链条的风险保障样板,强化产业链韧性;保障一体化,以“风险拟人化”理念实现本体损失、第三者责任与自身财产损失的一体化保障;期限灵活化,突破传统年度保单限制,支持按天、周、月投保,精准适配多样化的商业场景。
围绕具身智能机器人在研发、生产、运营等环节面临的多元金融需求,平安产险推出“具身智能”综合金融解决方案,该方案构建涵盖风险保障、信贷支持、上市融资、租赁运营等一整套金融支撑体系。其中,保险保障包括雇主责任险、产品责任险、货运险(含电池)、产品质量险、产品三者险等险种。
保险行业需加强研究和探索
业内人士认为,在政策的支持下,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市场发展前景较为广阔,这也为保险机构带来全新的业务机遇。
不过,人形机器人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其面临的风险特征与传统产业有所不同,未来还需保险行业加强研究和探索,推出创新产品以提供与之精准匹配的风险解决方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表示,目前人形机器人相关保险产品面临的难点主要有:由于缺乏足够的历史数据,使得精算定价较为困难,技术迭代过快容易使得保险产品的风险模型易过时,目前的传统保险条款难以覆盖人形机器人自主决策可能引发的新型、系统性风险。此外,目前相关法律法规空白,机器人的法律主体地位与责任认定规则不清,也易引发理赔纠纷。
龙格建议,应推动险企、制造商与用户等合作共建风险数据库,积累历史数据;同时,可开发模块化、可动态调整费率的保险产品以适应技术变化等。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卢鼎亮认为,人形机器人保险的核心是解决“不敢用、怕用坏、赔不起”的市场顾虑。建议通过数据共建、责任分层、场景定制、标准先行、科技赋能等,有效提升保险对复合型风险的覆盖能力,为产业规模化应用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