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保2025年前三季度净赚457亿元,同比增长19.3%,第三季度单季净利润更是大涨35.2%。这一数据不仅跑赢多数同行,也释放出险企在投资端与负债端同步发力的积极信号。从业绩构成来看,利润增长主要来自资本市场回暖带来的投资收益提升,以及寿险银保渠道的强劲扩张。
前三季度,中国太保实现营业收入3449.04亿元,同比增长11.1%;总投资收益率达5.2%,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综合投资收益率为5.4%。公司副总裁、首席投资官苏罡在业绩会上坦言,三季度收益改善得益于“抓住了成长股的机会”。他强调,保险资金必须重视科技创新驱动下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在坚持低估值、高股息核心配置的同时,通过“卫星策略”布局新能源、医药健康、新型消费等成长赛道,并已推出中证太保主动偏股风格基金指数作为工具支撑。
负债端方面,太保寿险实现规模保费2638.63亿元,同比增长14.2%,其中银保渠道同比暴增63.3%,远超代理人渠道的2.9%。管理层透露,银保业务的增长主要源于国有大行合作网点扩张——工行、建行等国有行渠道占比从去年同期的22%提升至36%。展望2026年,公司计划将银保合作网点增速维持在35%-40%,队伍人数从4500人增至6200人左右,期缴业务增速目标定在20%-30%。
产品结构也在加速转型。李劲松指出,明年浮动收益型产品(如分红险)占比将超过50%,健康险功能属性将进一步强化。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银保火爆,但太保仍保持理性:不追求单一产品类型占比最大化,而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进行多元化布局。
产险方面,综合成本率优化至97.6%,但新能源车险整体仍处亏损状态,仅家用新能源板块维持盈利。公司表示正通过精细化管理和准备金调整应对波动。
说实话,我对中国太保这轮表现感到意外又在意料之中。意外的是银保渠道爆发力如此之强,而意料之中的是其投资策略的前瞻性——当多数险企还在坚守固收为主时,太保已在成长股领域落子布局。我认为,这种“核心+卫星”的投资思路,恰恰契合当前经济转型期的资产逻辑。当然,银保高增背后也需警惕渠道依赖风险,但其明确的网点拓展规划和队伍建设计划,显示出这不是短期冲量,而是系统性战略升级。
更让我看重的是管理层的战略定力:既拥抱市场变化,又不失保险本源。在行业普遍承压的背景下,能实现利润、规模与结构优化三重突破,实属难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