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保最新发布的三季报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57亿元,同比增长19.3%;营业收入3449.04亿元,同比增长11.1%。其中第三季度单季净利润178.15亿元,同比增速达到35.2%,显著高于前三季度整体水平。
这份业绩的核心驱动力来自资产端的出色表现。数据显示,中国太保前三季度未年化总投资收益率为5.2%,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非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达到5.4%,同比增长0.4个百分点。在业绩发布会上,公司副总裁兼首席投资官苏罡明确表示,这得益于抓住了成长股的投资机会。他进一步阐释,保险资金必须高度重视成长股,因为中国经济未来的高质量增长以深化科技创新为核心。中国太保通过持续推进科技创新、能源转型、医药健康等领域的卫星策略,在板块轮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投资回报效果。
负债端同样呈现积极态势。太保寿险前三季度规模保费2638.63亿元,同比增长14.2%;新业务价值153.51亿元,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31.2%。渠道结构变化尤为显著,银保渠道保费同比增长63.3%,远高于代理人渠道2.9%的增速。公司管理层透露,银保渠道的增长主要来自队伍数量、人均产能的提升以及国有大行业务的拓展,其中国有行业务占比从去年的22%提升至36%左右。
对于未来业务布局,太保寿险总经理李劲松在业绩说明会上给出了明确指引。他预计2026年浮动收益型产品占比将超过50%,健康险占比会进一步提高。在银保渠道,分红险销售占比在10月份已突破70%,与传统型产品形成明显反差。这种产品结构的调整,反映出保险公司在利率下行环境中寻求更高收益的积极尝试。
从行业视角观察,中国太保的业绩表现并非孤例。五大上市险企前三季度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4260.39亿元,整体增速超过30%。投资收益成为共同的利润放大器,其中中国太保的投资收益占净利润比重达到66%。这种一致性表明,在当前资本市场环境下,险企的投资能力正在成为决定业绩表现的关键变量。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太保在保持投资收益的同时,风险控制指标持续改善。太保产险承保综合成本率为97.6%,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显示承保业务的质量提升。这种资产端与负债端的协同优化,为公司长期稳健发展提供了双重保障。
展望未来,中国太保管理层对银保渠道发展保持乐观,预设明年与国有行合作网点数量增速为35%-40%。这种渠道拓展的确定性,结合产品结构向浮动收益型倾斜的战略调整,为公司下一阶段的增长奠定了基础。在行业转型深化的背景下,中国太保通过精准的资产配置和渠道优化,展现出较强的战略执行力。
本文内容由多家媒体消息汇总整理而成,感谢您的点赞与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