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丰银行刚刚开完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整场交流信息量不小。最引人关注的是:在银行业普遍面临“三低一高”(低利率、低增长、低息差、高风险)的背景下,瑞丰银行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5.85%,净息差企稳回升至1.49%,不良贷款率维持在0.98%的低位——这组数据背后,透露出这家区域性农商行正在通过精细化管理和结构性调整,走出一条稳健突围的路径。
从业绩披露来看,瑞丰银行的“稳”不是守出来的。截至9月末,总资产突破2300亿元,贷款规模虽整体增速不高,但结构明显优化:对公贷款同比增长14%,主要投向制造业、批发零售和基础设施领域,体现出对实体经济的持续支持;而票据贴现主动压降14.5亿元,则是出于提升资产收益的主动选择。与此同时,零售端以个人经营性贷款为主打,契合了区域小微经济活跃的特点。这种“有取舍”的信贷策略,反映出管理层对资本效率和风险收益平衡的重视。
我尤其注意到几位高管在问答环节释放的信号。董事长吴智晖提到“多维发力”应对资本充足率微降的问题,包括优化资产结构、强化内生资本积累以及推进可转债发行。这说明他们清楚地意识到,中小银行不能靠杠杆扩张吃饭,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而董秘章国江回应市值管理问题时,并未承诺股份回购或股权激励,反而强调“以高质量发展夯实市值基础”,这种克制在我看来反而是理性表现——比起短期刺激,他们更愿意把精力放在提升长期价值上。
至于投资者关心的净息差能否持续企稳?行长陈钢梁的回答给出了答案:一边压降高息存款、推动活期沉淀,一边通过数字化手段精准获客、降低揽储成本。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动作,而是系统性工程。特别是他们提到用大语言模型实现“秒级圈客”、智能生成营销话术,说明科技赋能已从口号落地为具体工具。结合浙江本地生态,对接政务平台、联结电商平台做场景金融,这种“接地气”的数字化转型,或许才是中小银行真正的护城河。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比如关注类贷款占比上升、非息收入受债市波动拖累等。但我认为,鲁瑛均作为独立董事所强调的“早识别、早处置”风控理念,以及当前高达345%的拨备覆盖率,已为潜在风险留足缓冲空间。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可转债发行、关联交易定价等方面展现出合规审慎的态度,独立董事也明确表示“已审阅风险预案”,这对中小投资者而言是一种定心剂。
说实话,在当前环境下,能保持利润正增长且资产质量稳定的区域性银行并不多。瑞丰银行没有追求激进扩张,也没有依赖短期投机收益,而是扎扎实实做客户、调结构、控成本。这种“长期主义者”的姿态,或许不会让股价一夜翻倍,但更有可能穿越周期。我始终相信,银行的价值最终要回到基本面——谁能把风险管住、把成本降下来、把客户留下来,谁就能活得更久、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