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9日,今年绿色金融债发行只数为57只,发行规模达到4316亿元,远超过2024年发行总规模2205亿元。
近期瑞丰银行(601528.SH)、平安银行(000001.SZ)等多家银行密集发行绿色金融债。
《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绿色金融债市场规模今年快速增长,发行主体多元化与产品创新力度加大,市场参与主体已从传统国有大行扩展至城商行、农商行以及非银金融机构等多元主体;同时,主题债券涌现,例如有银行发行国家储备林建设债券,而绿色金融债募集资金用途大部分集中于清洁能源和绿色基建领域。
集中发债
瑞丰银行近日公示该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簿记发行“25瑞丰农商行绿债01”。这是绍兴地区首单绿色金融债。
据了解,瑞丰银行绿色金融债券发行规模10亿元,期限3年,票面利率1.90%,获得了超过40家投资机构的踊跃认购,认购倍数高达4.37倍。本期债券募集资金将专项用于《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规定的绿色产业项目,涵盖污染防治、绿色建筑、清洁能源等多个类别,将精准赋能绿色低碳转型。
平安银行近日公示,经相关监管机构批准,平安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第一期绿色金融债券(债券通)”,该债券于2025年9月19日簿记建档,于2025年9月23日发行完毕,发行规模为人民币300亿元,期限为3年期固定利率债券,票面利率为1.78%,募集资金将依据适用法律和监管部门的批准,用于《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规定的绿色产业项目。
此外,中国货币网公示,浙江萧山农村商业银行于9月25日发行2025年绿色金融债券(第一期),实际发行总额10亿元,票面利率1.90%,该债券期限为3年期;成都农村商业银行于9月19日发行2025年绿色金融债券(第一期),债券期限3年期,实际发行总额20亿元,票面利率1.90%。
北京财富管理行业协会特约研究员杨海平告诉记者,当前绿色金融债发行有以下特点:其一,以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投放为依托,绿色金融债发行规模稳步增长;其二,响应实体经济绿色转型的需要,绿色金融债产品创新较为活跃;其三,能够获得较好的认购倍率,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成本优势较为明显;其四,资金用途管理更趋严格,对照《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安排资金使用。
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陆岷峰表示,我国当前绿色金融债市场特征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特征:首先,规模呈爆发式增长与政策驱动力增强。2025年我国绿色金融债市场呈现井喷态势,截至三季度末发行规模已突破4000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近8倍。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包括《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在内的相关政策协同效应驱动,出台的系列政策通过将ESG表现纳入监管评级、强化环境信息披露等机制,系统性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绿色资产配置。如有些银行单笔超500亿元发行规模创下历史纪录,有些银行票面利率更刷新定价下限,反映出市场对绿色资产的强烈需求。
其次,发行主体多元化与产品创新力度加大。市场参与主体已从传统国有大行扩展至城商行、农商行以及非银金融机构等多元主体,有些银行相继推出专项债券。产品创新呈现两大突破:一是期限结构分化,3年期品种占比超60%以满足短期绿色项目融资需求,5年期以上品种则支持基础设施长期建设;二是主题债券涌现,如有些行发行的国家储备林建设债券、《共同分类目录》认证债券等,精准对接细分领域融资需求。
最后,资金投向与市场活跃度进一步提升。募集资金大部分集中于清洁能源和绿色基建领域,其中光伏、风电项目占比达将近一半。二级市场流动性显著改善,市场对绿色资产的认可度正从政策驱动转向价值驱动。
创新力度加大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今年年初,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引导银行业保险业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防范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提升自身的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
政策指引下,绿色金融产品不断创新。例如此前6月工商银行(601398.SH)在全国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商业银行首单浮息绿色金融债券。此次发行是工商银行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的创新举措。据了解,工商银行此次债券的发行规模80亿元,期限为3年期,采用每3个月重置利率的定价方式,挂钩基准利率为60日DR007(银行间市场存款类机构以利率债为质押的7天期回购利率)均值,募集资金主要投向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项目。该债券发行得到市场认可,各类型投资机构踊跃参与认购,认购倍数达2.2倍。
7月初建设银行(601939.SH)发行首笔“固息+浮息”绿色金融债券。该笔债券于7月3日完成簿记,发行规模300亿元,为市场首笔以“固息+浮息”孪生形式发行的绿色金融债券。其中,固定期限品种发行规模200亿元,票面利率1.57%,全场认购1.81倍;浮动期限品种发行规模100亿元,票面利率1.63%,挂钩基准利率为60日DR007(银行间市场存款类机构以利率债为质押的7天期回购利率)均值,全场认购1.62倍。
杨海平表示,当前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方向有以下特点:其一,绿色金融与数字金融融合创新的趋势较为明显;其二,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产业金融融合创新的趋势较为明显;其三,非信贷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方兴未艾。
为进一步做好绿色金融创新,陆岷峰认为,首先,要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与跨境互认工作。当前绿色金融产品创新面临标准不统一的瓶颈,特别是转型金融债券缺乏国际公认的认证框架。可借鉴有些银行采用的《多边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债券的经验,推动中外绿色标准对接,同时建立转型活动技术筛查细则,避免通过虚假环保宣称获取融资的行为。此外,需完善碳核算、环境效益监测等配套工具,确保资金使用可追溯、可验证,形成覆盖发行、投资、监管全流程的标准体系。
其次,要积极做好风险定价机制与衍生品开发。现有产品定价仍过度依赖政策补贴,市场化风险分担工具不足。可以从三方面选准突破口:一是推广“可持续挂钩”债券模式,将利率与减排目标动态绑定。二是发展绿色信用违约互换(CDS),对冲新能源项目技术风险;三是探索碳配额期货与绿色债券组合产品,提升对波动性风险的覆盖能力。有些区域性银行开展的蓝色债券境外发行案例表明,引入国际衍生品对冲汇率风险可显著降低融资成本。
再次,要做好数据资产化与科技赋能。数据要素的金融属性尚未充分释放,制约了精准定价能力。要积极构建“数据资产质押+绿色信贷”的联动模式,例如将企业碳足迹、环境处罚等非财务数据纳入信用评级模型。技术上需加强区块链在绿色资产登记中的应用,实现碳配额、绿证等数字权益的链上流转,可以开展转型债券相关试点,为技术应用提供实践参考。
此外,陆岷峰认为,应进一步做好普惠型产品设计与基层渗透。中小微企业和个人投资者参与度不足是突出短板。可开发最小认购单位低于1万元的零售绿色债券,同时通过“绿色理财+碳账户”模式,将个人低碳行为转化为金融权益。此外,需加强县域绿色金融服务中心建设,解决绿色项目识别能力不足等基层痛点,推动绿色金融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