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遭起诉,与湘财股份重组再起波澜。
11月11日晚间,大智慧(601519)一则公告引发市场关注,公司正在推进与湘财股份换股吸收合并事宜,被自然人股东王功伟告上法庭,要求撤销大智慧2025年第二次临时股东会决议。
这场重大资产重组,背后是两家公司长达十年的纠葛,如今在关键推进阶段再起波澜。
突发诉讼,直指合并程序违规
2025年10月13日,大智慧召开临时股东大会,高票通过了与湘财股份换股吸收合并的相关议案。但仅仅两天后,原告王功伟就向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主张撤销这次股东会决议。
王功伟认为,湘财股份作为第二大股东,换股吸收合并大智慧属于重大关联交易。根据大智慧股东大会议事规则,此类交易金额超3000万元,且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绝对值5%以上的关联交易,应当聘请专业证券服务机构对交易标的进行审计或评估,并提交股东大会审议。但王功伟指出,大智慧并未履行这一关键程序,违反了公司和上交所相关规则,理应撤销。

对此,大智慧回应称,公司已按吸收合并相关规则完成各项工作,审议程序合法有效,后续将积极应对诉讼。不过公告也明确,案件暂不涉及具体金额,最终影响需以法院判决为准。
本次交易的独立财务顾问粤开证券核查后认为,大智慧就本次吸收合并履行的股东大会审议程序合法合规,决议合法有效,不存在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和《上海大智慧股份有限公司章程》及对应议事规则的相关情况。
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称,经核查,大智慧审议本次重组的2025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召集程序、表决方式合法合规,决议内容未违反《公司章程》的规定,决议合法有效。北京国枫律师事务所出具的专项核查意见也认为,本次股东大会审议程序合法合规,决议合法有效。
二度牵手,合并计划延续十年
这场诉讼的背后,湘财股份与大智慧的合并,已经延续了十年。早在2015年,大智慧就曾抛出85亿元收购湘财证券100%股权的重组预案,眼看交易即将落地,大智慧却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被证监会立案调查,重组无奈终止。

2020年,湘财证券借壳哈高科上市,并更名为湘财股份。随后,湘财股份拿下大智慧15%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后续还向大智慧委派了董事,为双方再次合作埋下伏笔。
但近年来,双方经营状况都不容乐观。2021年至2024年,大智慧营业收入持续下滑,从8.19亿元降至7.71亿元;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亏损2.01亿元。
另一方面,湘财股份经营同样面临压力,2021年至2024年,其营业总收入从45.71亿元降至21.92亿元;利润表现也不稳定,2024年净利润勉强突破1亿元。2025年半年报显示,其控股股东新湖控股已将所持99.99%的湘财股份股权质押。

(信息来源:湘财股份2025年半年报)
减持变合并,80亿募资押注协同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从2023年开始,湘财股份便开始减持大智慧。据相关统计,至2024年12月初,湘财股份累计减持套现超4亿元,其持股比例也从2020年初的15%降至12.66%。
2024年12月6日,湘财股份公告称,拟择机减持所持有的大智慧股份,理由是“提高公司资产使用效率和流动性”。

2025年2月,大智慧再次公告湘财股份的减持计划,因经营发展需要,湘财股份拟自公告披露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3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大智慧的股份。

今年3月17日,两家公司同步公告筹划重组,湘财股份拟通过换股方式吸收合并大智慧,并配套募资不超过80亿元。
根据交易方案,湘财股份将向大智慧全体股东发行A股股票,换取其持有的大智慧股份。交易完成后,大智慧将终止上市并注销法人资格,湘财股份作为存续主体,全面承接其所有资产、负债、业务和人员。
而80亿元配套募资的用途也已明确,将重点投向金融大模型与证券数字化建设、大数据工程及服务网络、财富管理一体化、国际化金融科技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债务。双方期望通过整合产品体系、客户资源、技术储备和渠道,强化协同效应,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尤其在证券业务国际化布局上实现突破。
由于目前正在推进吸收合并事项,3月18日大智慧发布公告称,湘财股份决定终止上述减持计划。
从“减持”到“合并”的转变,让这场重组更添几分戏剧性。如今,突如其来的诉讼让这场酝酿十年的合并再起波澜。
来源:e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