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联民生刚刚拿下一张含金量十足的“牌照”——中国证监会正式核准其股票期权做市业务资格。这个消息在11月16日陆续被多家媒体披露,从北京商报到格隆汇、智通财经,再到大河财立方,几乎同步释放了同一信号:国联民生证券已跻身股票期权做市商队伍。
根据公告,公司已收到证监会《关于核准国联民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期权做市业务资格的批复》(证监许可〔2025〕2510号)。这意味着,国联民生可以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正式参与上证50ETF期权、沪深300ETF期权等品种的做市交易。目前,全市场这类做市商数量有限。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上证50ETF期权仅有22家做市商,其中主做市商19家;而沪深300ETF期权也仅有21家。每新增一家,都意味着市场竞争格局的一次微调。
获批之后,国联民生表示将按要求修改公司章程、办理工商变更和监管报备,并申请换发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同时,在人员配置、系统建设、风控机制等方面也将加快准备,确保业务平稳落地。这并非简单的“拿牌”,而是对券商资本实力、技术能力与风险管理水平的综合考验。毕竟,做市业务需要真金白银投入底仓,还要面对市场波动带来的库存风险,不是谁都能玩得转的。
看到这条消息,我第一反应是:这张牌照来得正是时候。
这几年,国内期权市场发展明显提速。无论是ETF期权品种扩容,还是投资者参与度提升,都在推动衍生品生态逐步成熟。而做市商,就是这个生态里的“润滑剂”。他们通过持续报价,提升市场流动性,缩小买卖价差,让普通投资者更容易成交。可以说,没有活跃的做市商,就没有高效的期权市场。
国联民生此前在经纪、投行、资管等领域已有布局,但重资本业务尤其是衍生品做市方面相对低调。这次拿到资格,说明监管对其风控和资本能力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它打开了新的盈利空间——做市业务虽然风险不低,但收入相对稳定,且能与自营业务形成协同,提升整体ROE。
当然,我也清楚,拿到资格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后续执行:能不能组建起专业的做市团队?信息系统能否支撑高频、低延时的报价需求?风控模型能不能扛住极端行情?这些都不是一纸批复就能解决的。
不过从积极角度看,当前市场对做市商的需求仍在上升。现有20多家机构虽已覆盖主要品种,但随着未来更多ETF期权、甚至个股期权推出,牌照价值只会越来越稀缺。国联民生此时入局,不算早,但也远未迟到。
总的来说,我对这件事持谨慎乐观态度。这不是一场短期炒作,而是一次战略卡位。如果后续资源投入到位,国联民生完全有可能在衍生品赛道上走出自己的节奏。至于最终成效如何,我们不妨留给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