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27日,总部位于瑞士巴塞尔的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发布2025年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名单。
《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本年度最新名单中,五大国有银行稳定入榜。值得关注的是,工商银行所在组别上升,由此前所在的第二组调至第三组。与此同时,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稳定居于第二组,交通银行则维持在第一组。

(图片来源:FSB官网)
工行附加资本要求将提升至2.0%
公开信息显示,G-SIBs的评级主要依据五个维度:规模、关联度、可替代性、金融机构基础设施、复杂性和跨境业务,依据此评分框架计算每家银行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系统重要性得分”,评分高的银行需要满足一系列更高的监管指标要求。
FSB公告称,2025年度名单共包含29家G-SIBs,机构与2024年名单机构相同,但档位分配有所调整。档位分配变化主要反映银行基础业务活动变动的影响,其中业务复杂性对评分变动的影响最高。若银行组别上调,基于名单确定的更高吸收损失要求将自2027年1月1日起生效。
惠誉博华金融机构部副总监彭立指出,组别提升后,工商银行需要满足的附加资本要求将由此前的1.5%上升至2.0%。相较于往年,2025年中资G-SIBs分数变化存在两方面特点:
“首先规模不再是分数上升的最主要驱动因素。例如,此次工商银行及中国银行分数分别大幅上升33分和32分,皆是由于多个子因素共同抬升所致。但和国际同业横向比较观察,目前中资G-SIBs在‘规模’及‘关联度’子项上依然远超全球其他机构。”彭立分析道,“此外,本年汇率影响对中资G-SIBs评分产生了推升作用,而历史多数时期汇率因素不同程度缓解了相关机构分数上升的压力。”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多数中资G-SIBs总资产及同业资产和负债较年初继续稳步攀升,预计未来‘规模’及‘关联度’子项下一年将继续推动相关机构分数提升。”彭立预测道,“汇率波动具有双向性,结合近期汇率情况变化,汇率因素或对中资机构2026年评分产生压降影响。”
TLAC债券发行总额达5400亿元
据了解,对于入选G-SIBs的银行,根据组别不同需要满足不同的资本要求,并且需要在规定时间内额外满足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要求。TLAC是指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进入处置阶段时,可以通过减记或转为普通股等方式吸收损失的资本和债务工具的总和。
2021年10月27日,为确保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进入处置阶段时具备充足的损失吸收和资本重组能力,维持关键业务和服务功能的连续性,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央行、原银保监会和财政部共同发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国内TLAC监管标准与国际规则保持一致。
《办法》第14条中明确提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比率应当满足以下要求:(一)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风险加权比率自2025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16%,自2028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18%。(二)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杠杆比率自2025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6%,自2028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6.75%。
2024年5月,工商银行成功发行国内首单TLAC非资本债券,发行规模为300亿元。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1月28日,五大国有银行共发行TLAC债券30只,发行总额达5400亿元。
申万宏源固收研究团队指出,2024年至2025年发行规模整体低于预期,考虑TLAC监管指标现状、政策时点和TLAC债券发行计划额度,预计未来TLAC债券的供给压力相对可控,2026年净供给预计维持在3000亿元左右,或是银行次级债供给的重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