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赵桂德正式获批出任工商银行副行长,这家资产规模超52万亿元的国有大行,管理层再度回归“一正五副”完整架构。消息于11月26日晚间由工行官方公告确认,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已核准其任职资格。而就在约一个月前的10月30日,工行董事会才刚刚通过聘任决议——如此高效的审批节奏,也反映出大型金融机构人事安排的成熟机制与稳定性。
赵桂德是典型的“工行体系内成长起来”的高管。公开履历显示,他出生于1970年,拥有工商管理(国际)硕士学位,高级经济师职称。他曾先后担任吉林省分行副行长、内蒙古自治区分行行长、山东省分行行长,之后调任总行授信审批部主要负责人,再转战至上海市分行担任“一把手”。这一路径几乎覆盖了区域经营、风险控制和总行战略的核心岗位,具备完整的业务链条经验。值得注意的是,在近期举行的2025年金融街论坛年会金融科技大会上,他已以工行党委委员身份亮相,并明确提出将围绕“新质生产力”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数字金融的战略方向。
这一次的人事落定,不只是补位那么简单
说实话,我并不太把这次任命看作一次简单的人事更替。在当前银行业面临息差收窄、数字化转型加速、服务实体经济要求更高的背景下,像赵桂德这样既懂地方经济又熟悉总行运作、还公开强调数字金融发展的干部走上前台,其实释放了一个信号:工行正在强化“实战派+创新力”的管理组合。
从财报数据来看,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工行营收同比增长2.17%,净利润微增0.33%,不良率进一步降至1.33%,拨备覆盖率提升至217.21%。这些数字背后,是持续的风险压降和精细化运营的结果。而赵桂德长期在一线分行主政的经历,尤其是执掌山东、上海这类经济重镇分行的经验,意味着他对区域信贷结构、产业金融需求有深刻理解。
更重要的是,他在公开场合提到“大力发展数字金融”,这不是空话。看看工行最近的动作——在广西设罗汉果产业集群贷,在贺州、三亚布局黄金指定仓库,本质上都是在用金融基础设施去嵌入产业链条。这种“从贷款到生态”的转变,需要的正是既有风控能力又有战略视野的管理者。
在我看来,赵桂德的上任,或许预示着工行下一步会在产业金融与科技融合方面继续加码。他的背景不是纯技术出身,但恰恰是这种“接地气”的经历,可能比单纯的技术专家更适合当下银行转型的复杂环境。毕竟,真正的金融创新,从来都不是只靠代码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