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银行股价再创新高,A股总市值突破2.25万亿元! 这一标志性事件不仅刷新了市场对国有大行的价值认知,也折当前资金在复杂环境下对“确定性”的极致追逐。作为全市场最具代表性的蓝筹之一,工行的强势并非孤立行情,而是多重逻辑共振的结果。
银行板块集体走强,防御属性凸显
11月20日盘中,中证银行指数涨幅一度超过1.7%,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大行涨幅均超4%。这波上涨并非短期投机,而是基于基本面边际企稳与长期配置逻辑的回归。开源证券指出,尽管信贷需求仍显疲弱,但银行板块凭借丰厚的拨备覆盖和稳定的分红政策,构筑了“红利重估”的稳健锚。尤其是在长端利率下行、资产荒持续的背景下,银行股普遍5%以上的动态股息率显得极具吸引力。
高股息+低估值,吸引长期资金持续流入
我们观察到,险资、社保等中长期资金正逐步加大对银行股的配置。一方面,当前多数上市银行估值仍处于历史低位,安全边际充足;另一方面,3.5%-4%已成为保险资金配置的合意股息底线,而工行等大型银行普遍满足甚至超越这一标准。此外,近期工商银行完成900亿元二级资本债赎回,并即将派发优先股股息,这些操作进一步强化了其财务稳健性和股东回报能力,增强了投资者信心。
转型与自主可控,打开长期想象空间
除了传统的“红利逻辑”,工行也在积极向价值创造型银行转型。从参与苏州数字金融博览会探讨AI风控,到发布支持新能源汽车生态的合作协议,再到持续推进IT基础设施自主可控,这些动作表明其正在从规模驱动转向科技赋能。虽然零售贷款增速有所放缓,但在中高净值客户经营、财富管理及综合金融服务方面的深化布局,正为未来盈利增长提供新动能。这种“稳中有进”的特质,正是当前市场所珍视的。
总的来看,工行创历史新高,是低利率环境下资金寻求安全垫、政策预期改善以及机构行为趋同的共同结果。短期内走势或受情绪影响,但中长期能否持续走强,还需观察净息差企稳情况与资产质量变化。目前信息有限,还需要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