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银行股价再创新高,A股总市值突破2.25万亿元! 这一标志性事件不仅刷新了市场对国有大行价值的认知,也折当前资金在复杂环境下对“确定性”的强烈偏好。作为全市场最具代表性的蓝筹标的之一,工行的强势并非孤立行情,而是业绩韧性、政策托底与机构配置逻辑共振的结果。
股价新高背后的三重支撑
我观察到,本轮银行板块尤其是工行的走强,并非短期情绪驱动,而是有扎实的基本面和宏观逻辑支撑。首先,从最新财报看,工行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0.33%,单季度增速回升至3.29%,资产质量保持稳健,不良贷款率微降,拨备覆盖率提升至217.71%,显示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其次,政策层面持续释放暖意——中央汇金增持ETF、社保基金千亿元级资金入市维稳,叠加地方化债与地产政策优化推进,有效缓解了市场对银行资产端压力的担忧。最后,在低利率环境下,以险资为代表的长期资金加大了对高股息、低估值金融股的配置力度,平安人寿举牌银行股即是信号之一。
低估值+高分红:资金的“避风港”选择
当前银行板块平均市净率仅0.68倍,平均股息率高达6.18%,显著高于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这种“安全边际+稳定回报”的特性,在权益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极具吸引力。开源证券指出,尽管信贷需求修复存在时滞,但上市银行丰厚的拨备覆盖和稳定的分红政策,构成了“红利重估”的“稳健锚”。与此同时,银行在财富管理、投行等领域的差异化优势,则被视为未来的“增长帆”。我们发现,近期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大行股价同步走强,银行ETF指数涨幅超1.6%,说明资金正在系统性增配这一被长期低估的板块。
值得注意的是,工行近期动作频频:赎回900亿元二级资本债、推动个人养老金账户营销、深化与新能源车企合作、拓展海外人民币清算业务,均体现了其在资本管理、零售转型与国际化布局上的主动作为。这些举措虽不直接体现在短期利润中,但却增强了市场对其长期价值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