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新高背后的银行股逻辑
今天市场最亮眼的明星无疑是工商银行——盘中涨幅近2%,股价再创历史新高,总市值突破2.25万亿。这个数字背后,是整个银行板块的集体躁动:中证银行指数上涨1.73%,中国银行单日暴涨3.8%,建设银行、邮储银行跟涨超4%。作为老股民,我嗅到了市场风格切换的味道。
银行股这次爆发并非偶然。从补充材料中开源证券的分析能看到,当前信贷增速放缓的背景下,银行反而展现出"防御盾牌"的属性——丰厚的拨备覆盖和稳定的分红政策构成了安全垫,而财富管理、投行业务又给估值插上了"增长帆"。这种"稳中求进"的特质,恰是当前震荡市中最稀缺的。
环渤海的利润引擎
有意思的是,另一篇补充材料揭示了工行的区域经营密码。工行在环渤海地区的盈利能力堪称"印钞机",虽然该区域资产规模仅排第三,却贡献了最多的分部利润(678.8亿元)和营收(863.36亿元)。这就像一家餐厅,虽然店面面积不大,但翻台率和客单价却是最高的。相比之下,农行的优势在中西部地区,建行则呈现均衡发展态势,这种区域差异化竞争格局,或许正是国有大行能集体走强的基础。
更值得玩味的是资产质量。工行在长三角地区不良率仅0.81%,环渤海也控制在1.06%,而珠三角则高达1.77%。这组数据或许能解释为何近期资金更青睐以工行为代表的国有大行——在经济转型期,风险控制能力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机构与政策的双重推力
从机构动向看,下半年近900家机构调研银行股的盛况(补充材料数据),已经预示了今天的行情。江浙沪城农商行最受关注,但大行才是资金真正的"压舱石"。就像打牌时大家都盯着小牌,最后发现王牌早已被别人收入囊中。
政策面更是暗流涌动。补充材料中提到社保基金千亿级资金入场,险资举牌银行股,加上央国企市值管理要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估值修复逻辑。特别是中期分红季临近,2000多亿"红包雨"预期,让高股息属性的银行股成了香饽饽。这就像冬天里突然发现一件既保暖又时髦的外套,资金自然趋之若鹜。
热闹背后的冷思考
站在当下,我们需要清醒认识到:银行股的狂欢本质是"低估值+高股息+稳增长"的三重奏。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净息差仍在承压(多家银行在调研中坦言),非息收入增长存在不确定性。就像坐过山车,安全带(拨备)虽然系得紧,但轨道(宏观经济)的起伏仍会带来颠簸。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银行ETF或许比个股更适合参与这波行情。毕竟在42家上市银行中,能持续保持区域竞争优势、资产质量优异的仍是少数。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会押着相似的韵脚——2016年大行也曾包揽市值前三甲,而后经历漫长估值回归。这次是反转还是反弹?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记住,再好的防御品种,也要警惕"涨出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