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01 02:46:19 股吧网页版
金融赋能产业集群发展 助力制造强国提质增速
来源:中国经营网 作者:张漫游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和9.7%,集成电路制造、电子专用材料制造等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2.4%、20.5%,彰显了中国制造向“新”而行的强劲动能。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位居“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的12项战略任务之首,“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成为关键部署,强调“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新篇,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主攻方向。

  在这一宏伟蓝图下,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其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广度、深度与精度,直接关系到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进程。从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到金融机构万亿级授信布局,一场以资本为纽带、以创新为驱动的制造业升级攻坚战已全面打响。

  金融体系构建制造业支撑网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12项战略任务的第一条,并提出“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

  中国银行(601988.SH)研究院方面分析认为,制造业是超大规模经济体保持发展韧性的关键基础。从产业发展规律看,大国经济完成初始工业化后,制造业保持合理比重的时间越长,工业化的技术和物质积累越雄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效果越明显。2021—2024年,我国制造业占GDP比重由27.4%降至24.9%,略有下滑但整体保持稳定。对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本次提法不仅延续和贯彻了此前的政策方向,相比于“十四五”规划提出的“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也更具灵活性。

  这一顶层设计与2025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指导意见》紧密衔接。《指导意见》提出,到2027年,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金融体系基本成熟,产品更加丰富,贷款、债券、股权、保险等各类金融工具在有效防范交叉性金融风险前提下联动衔接更加紧密,服务适配性有效增强。制造业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制造业企业发行债券的户数和规模持续增长,股权融资水平显著提升。

  在政策指引与市场需求的共同驱动下,主要金融机构已积极行动,加大资源倾斜,国有大行发挥“头雁效应”。

  截至2025年6月末,工商银行(601398.SH)制造业贷款余额在同业中率先突破5万亿元,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持续提升。

  截至2025年9月末,中国银行全行制造业整体贷款余额已突破3.3万亿元,是“十四五”期初余额的2倍以上,制造业贷款占全行贷款比重达17%,是“十四五”期初占比的1.3倍。其中,高技术制造业贷款余额占比超20%,制造业贷款客户总数达29万户,是“十四五”期初客户数的3倍。中国银行还依托覆盖境外64个国家和地区的服务网络,为国车、国船、国产飞机、轨交装备出海提供一揽子综合金融支持,助力优势产业“走出去”,助力擦亮中国制造的名片。

  建设银行(601939.SH)则在日前发布的《中国建设银行支持新型工业化“善建智造”服务方案》推出六大专项行动。建设银行透露,未来三年,该行力争为各类制造业主体提供融资规模超过5万亿元。

  股份制银行也立足实体经济需求,精准发力。如光大银行(601818.SH)聚焦新型工业化重大战略任务,推出了支持新型工业化金融服务方案,提出40项具体工作举措,全面支持新型工业化深入推进。浙商银行(601916.SH)聚焦助力浙江省高水平建设“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推出五方面十五项具体举措,力争未来三年支持浙江省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融资总量达到5000亿元以上,形成一批金融赋能产业集群建设的特色典型案例。

  金融双轮驱动产业升级

  制造业的现代化进程,并非简单的替代与淘汰,而是一场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与新兴产业“新树深扎根”的协同共进。

  在优化传统制造业金融服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指导意见》提供了清晰的金融路径。具体包括:引导银行按照有扶有控原则优化授信政策,加大对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以及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融资支持力度;发挥融资租赁业务融资与融物的双重功能,支持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改造、智能装备和软件更新替代、绿色环保装备购置、安全应急装备应用等,推进制造业融资租赁债权资产证券化;加强债券品种创新,支持技改升级、智能工厂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等;支持上市公司通过整体上市、定向增发、资产收购等形式进行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鼓励保险公司积极开展各类科技保险业务,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数据资产安全提供风险保障。

  在传统制造业转型战场,设备更新成为突破口。以中国银行为例,该行积极响应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出台专项行动方案,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贴息申报等全流程服务,促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截至2025年9月末,设备更新项目签约超3500亿元,贷款投放超1300亿元。

  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同时,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另一关键支柱。郑栅洁介绍,《建议》提出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将催生数个万亿级甚至更大规模的市场。同时,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金融体系正通过改革与创新,积极回应这一迫切需求。《指导意见》提出,支持金融机构打造多元化接力式的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扩大科技贷款投放,加大对科技创新债券投资承销力度。推进投资端改革,完善投资机构长周期考核,推动政府投资基金、国有企业基金、保险公司等长线资金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重点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等方向,加快布局未来产业。

  这些领域代表着科技前沿和产业未来,但科技型企业,尤其是初创期企业,通常具有轻资产、高成长、高风险的特征,这与传统金融机构重抵押、重盈利的信贷模式存在一定错配。企业迫切需要契合不同成长阶段的、覆盖“股、贷、债、保”的全链条金融服务。

  在实践中,金融机构正在积极破题。如中国银行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生态化发展战略,对不同领域新兴产业分类施策,积极助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通过AIC股权直投、科创母基金,积极布局集成电路、生物科技、航空航天等新兴赛道。截至9月末,中国银行全行战略新兴产业贷款余额已突破3.1万亿元,是“十四五”期初的14倍。再如光大银行构建银行与子公司光大理财、光大金租投融资一体化的金融服务方案,通过加大对科技创新债券投资承销力度、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业务,丰富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融资渠道。

  保险体系也在护航新兴产业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目前,我国科技保险体系日趋完善,已初步形成覆盖科技研发应用全周期的科技保险体系。如通过研发费用保险、研发保障保险、研发中断保险等产品,保障科技型企业的研发工作;通过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软件首版次质量安全保险(“三首”保险),保障新技术的落地应用;通过专利执行保险、专利被侵权损失保险、商业秘密被侵权损失保险等产品,保护创新技术的知识产权。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保险业提供科技保险保障约9万亿元,投资科技企业超过6000亿元。

  从支持传统制造业的“智改数转”到赋能新兴未来产业的“茁壮成长”,金融体系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智慧,进行着一场深刻的自我革新与服务升级。这场变革,不仅关乎制造业的当下竞争力,更决定着中国在未来全球产业格局中的战略地位。随着金融“活水”持续精准滴灌,一个更具韧性、更富活力、更高水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加速从蓝图走向现实。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