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金融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深圳又有行动。9月16日,深圳首批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各自官方信息发布平台,统一公布了信贷业务第三方合作机构名单。记者看到,8家机构包括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农业银行深圳市分行、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招商银行深圳分行、北京银行深圳分行、微众银行、招联消金。记者注意到,本次8家金融机构集体“官宣”,恰逢“深圳2025金融教育宣传周”期间。
9月15日,深圳金融监管局、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等启动深圳第三届金融教育宣传节暨2025年金融教育宣传周,围绕“保障金融权益”“防范非法金融”“风险提示送上门”等主题,构建金融素养提升新矩阵。
记者注意到,本次公布的信贷业务第三方合作机构主要包括了营销获客、担保增信、催收服务这三类机构名单。
据观察,伴随近年来借贷人还款压力增大、银行回款风险上升,降低不良资产率、化解经营风险成为银行贷后管理重点,因此委托第三方机构催收成为行业趋势。
以深圳中行为例,记者梳理看到,该行信贷业务第三方合作机构接近80家,其中信用卡汽车分期和信用卡家装分期公司占比超过七成。具体来看,在营销获客类名单中,信用卡汽车分期达到49家,涉及多家汽车销售服务公司;信用卡家装分期合作机构9家;个人住房贷款合作机构9家。个人住房贷款担保增信类合作机构有3家。信用卡逾期账款代理催收合作机构则有8家,包括CBC(北京)信用管理有限公司、高柏(中国)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河北紫岩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青岛联信商务咨询有限公司等。
北京银行深圳分行也公布了37家信贷业务第三方合作机构名单,其中超过半数系汽车销售公司,并有多家融资担保机构。
招联消金不久前也在官网发布了合作机构信息公示,披露了18家催收合作机构和11家助贷合作机构名单。其中,助贷机构基本上为头部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关联公司,意味其对合作方资质要求较高。
深圳市银行业协会表示,此次面向社会公布第三方合作机构名单,是保障金融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强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有益尝试;是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与第三方合作行为,协同打击不法贷款中介乱象,反对无序竞争的积极举措。
实际上,不法贷款中介乱象层出不穷,规范与第三方合作行为也被提上议事日程。
今年7月中旬,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广发银行、北京银行等近20家银行的深圳分行陆续发布“中介打假”声明,几乎全都指向一家名为鑫心惠邻的咨询服务机构。据悉,该中介在相关门店、附近小区电梯广告位及其互联网公众号打出“降息优化”“降息提额”“携手XX银行”等宣传广告,声称多家银行为其战略合作伙伴,扰乱深圳金融秩序。
以深圳中行为例,该行称,与涉事中介(鑫心惠邻(深圳)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无合作关系;且在贷款业务中不收取中介费、代办费、介绍费、过桥费等费用。
近年来,面对不法贷款中介的深套路,深圳金融监管部门频频发布“关于警惕不法贷款中介的风险提示”。今年6月,深圳金融监管局提示,该局在监管工作中发现,部分消费者通过不规范的第三方等中间渠道申请资金贷款,被收取高额息费,甚至遭受诈骗,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
那么,不法贷款中介采用哪些“套路”?监管部门也披露一些“手法”:利用部分消费者不了解正规贷款渠道和业务流程的信息差,假借银行内部人员名义,自称是银行信用中心、直接贷款中心或信用审计中心工作人员,可协助办理贷款或免费咨询,获取消费者信任;另一个“套路”是利用部分消费者希望获得低息贷款和急需资金的心理,宣传“低息”“快速放款”“无抵押”“内部渠道”“百分百过审”“优化征信”等噱头,吸引消费者;此外,不法中介还编造、曲解、夸大监管政策,对外宣传“监管最新政策允许贷款置换”“监管喊话下调贷款利率”等与实际情况不符的言论,诱导不明就里的消费者通过其申请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