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金融业做好“五篇大文章”的首个完整年度,金融机构深挖“数字金融”护城河,由“数字化”向“数智化”转型。
数字金融建设,呈现出技术赋能由表及里、投资布局软硬结合、大模型应用全面开花的新局面。记者梳理金融机构财报发现,2024年,各大金融机构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储备,数字金融建设转向更重视投入产出比的“深水区”。在自上而下的统筹规划下,更多大型机构逐渐打破机制制约,搭建起了更符合数字金融建设需求的组织架构。
更为可喜的是,数字金融建设的土壤正在持续激发机构的创新活力,使得不同机构得以选择更适合自身发展的差异化、特色化的数字金融之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科技投入更趋务实
各大银行都在2024年年报中“数说”了数字金融建设的最新进展。
年报显示,2024年国有六大行的金融科技投入共计1254.59亿元,较2023年增长2.15%。但从收入占比来看,除交通银行外,其他五家均低于4%。且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科技投入双双出现同比微降的局面。科技投入增幅最大的为邮储银行,2024年信息科技投入达到122.96亿元,同比增长9.03%,占营业收入的3.53%。
将统计范围扩大至目前披露财报的机构来看,尽管科技投入总金额提升,但近半数银行都出现科技投入占营收比重同比略降的局面。对此,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坦言“不必纠结”。他表示,经过连续数年的大规模投入,银行对于科技投入的高度重视从投入金额和人员占比等各个层面都有所体现。
与科技投入总量提升相对应的是,金融机构2024年继续加大科技人员配置,国有六大行2024年科技人员总数首次突破10万人。截至2024年末,交通银行金融科技人员达到9041人,同比增幅高达15.70%。同期,光大银行、青岛银行等机构的科技研发人员配置也在提升,占比分别达到了8.31%和6.69%。
大模型落地初显成效组织变革加速进行
大模型应用体系开始在机构业务的各个层面崭露头角。
建设银行2024年共上线了168个金融大模型应用场景,累计上线193个,覆盖集团约一半员工,其中授信审批金融大模型财务分析功能可将客户财务分析用时由数小时甚至更长缩短至分钟级别。
此外,招商银行、中信银行都在数字金融建设中提出坚持“AI+金融”发展路径。招商银行提及强化“AI+金融”场景落地和生态建设,同时发布国内银行业首个开源百亿参数金融大模型“一招”,全行大模型应用场景超120个。工商银行发布企业级千亿金融大模型,赋能20多类业务、200余个场景。
营收重回万亿大关的中国平安在2024年年报中披露,已将全面数字化战略作为2025年的首要任务,其中AI技术的迭代和应用被寄予厚望。中国平安首席科学家肖京告诉记者,目前集团内部员工每天的大模型调用数量达到25万至30万次,适用于辅助办公、编程等各个场景。肖京预判,AI大模型的应用必将带来金融行业流程、模式和生态的彻底变革。
类似的变化正在更多金融机构发生,成为机构由“数字化”向“数智化”发展的新风向。对比2023年年报来看,机构大模型应用全面开花,涉及范围更广,包括但不局限于业务、运营、风控、反洗钱等各个领域。
“2024年我们的机器人销售额超过1300亿元,在风控领域,我们在保险理赔中拦截的风险损失接近200亿元,座席2024年服务18亿多次,在客服总量中占比超过80%,这些都是由AI完成。”肖京为记者列举了一组数据。
“加快数字金融建设,关键在人,其核心是要突破体制机制的制约。”董希淼提示,尤其大型机构要打造开放包容的组织文化,加强跨部门协同和总分行联动,自上而下进行组织架构、组织文化的变革。
记者注意到,更多机构正在搭建更符合数字金融建设需求的组织架构和人才队伍。2024年,交通银行将数字化新交行建设作为战略推进的重要突破口,并将高级管理层下原金融科技与产品创新委员会、数据治理(金融统计标准化)委员会整合为数字金融委员会,加强对数字金融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组织统筹。工商银行、浙商银行、中国银行都在2024年成立或更名组建“数据管理部”,增强“自上而下”的统筹规划。
此外,浙商银行特别成立了金融科技研究院,开展大模型、数字人、量子技术等新技术研究应用。而在浦发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平安的最新招聘启事中,拥有大模型和AI技术背景的复合型人才都成为重点招募对象。
布阵基础设施增强发展后劲
增强数字金融发展后劲,金融机构在算力基础设施和云计算部署等方面的投入也在2024年年报中得到了重点呈现。
国有六大行中,建设银行2024年末算力规模达到507.72PFlops,同比增长9.58%,其中图形处理器(GPU)等新型算力占比超23.39%,整体算力规模和服务能力保持同业领先。交通银行搭建以国产GPU服务器为主的千卡异构算力集群,构建千亿级金融大模型算法矩阵,完成大小模型场景建设超100个。邮储银行全面推进全栈国产化的云原生平台建设,去年完成了新一代公司业务核心系统与信用卡核心系统全面升级,公司业务核心系统的处理效率较旧系统提升10倍以上。
此外,中信银行科技投入超百亿元,投产国内大中型银行首个自主分布式核心系统。浦发银行核心系统分布式重构建设已实现基于分布式架构体系基座的零售全量业务功能投产,稳步推进境内分行存量零售客户的上线迁移。同时在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建设新数据中心,目前项目建设工作已全面开展。
“对于大型金融机构来说,应站在行业和全行高度通盘考虑,在投入与产出、质量和成本之间求得一个合理的平衡。”董希淼提出,特别是在技术层面,加大算力基础设施的投资部署,以及核心系统的迭代升级等,仍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记者同时注意到,也有部分机构对于数字金融建设的披露着墨不多,尤其是区域银行和农商行,个别机构的研发占比还不足1%。此外,还有一些机构并未披露科技投入、技术布局、人员占比等具体的量化指标,更多流于字面“表态”,或仅用手机银行客户端等线上业务的最新进展来做代表。
董希淼建议,对中小金融机构而言,要切忌“数字化焦虑”,不但要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更要从自身资源禀赋出发,聚焦发展方向和业务重点,走出一条差异化、特色化的数字金融发展之路。
“市场竞争最终的胜负手还是在于核心技术水平,既不能像以前那样一窝蜂地投入,只进行低水平地重复研发,更要避免忽视底层技术研发。这意味着,保障核心技术研发的创新环境和土壤生态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肖京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