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
众所周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创新,而具体措施落脚在产业上则集中表现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实际上,在国内不少地方产业布局中,重点发展的产业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都有所涉及。《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银行在当前的信贷结构调整中,已将更多的信贷资源投向上述两大产业的相关领域。
培育产业
产业是经济发展之基,而创新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动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全年十大重点任务之一。其中,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被放在突出位置。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资深研究员陈兵表示,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从而有力地促进经济增长。同时,现代化产业体系注重创新驱动和资源的高效利用,能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性。
陈兵认为,为更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将重点推动三方面工作:一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二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进一步扩范围、降门槛、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开展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行动。三是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快完善数据基础制度,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
事实上,无论是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还是孵化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均离不开金融的背后支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培育未来产业方面,要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一家券商宏观首席分析师表示,未来产业属于战略性、前瞻性新兴产业。该类产业的初期需要持续加大投入助其发展壮大,而市场前景又具有极大不确定性。“对未来产业的支持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规划,协调各方参与主体的职责,以共赢的方式实现可持续的投入。”
抢跑赛道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相关领域都做了相应的“点名”,多地政府也出台了相应规划并进行布局。
以具身智能为例,北京、深圳等10多个城市出台了相应的发展规划。2025年3月3日,深圳市发布了《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其中提到,到2027年,在机器人关键核心零部件、AI芯片、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融合技术、多模态感知技术、高精度运动控制技术、灵巧操作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新增培育估值过百亿企业10家以上、营收超十亿企业20家以上,实现十亿级应用场景落地50个以上,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超过1200家。
此外,上海、杭州、合肥、重庆等地均有相应的具身智能产业发展规划。杭州已拥有200多家机器人相关企业,最近爆火的宇树科技就是典型代表。
高盛研究部表示,从目前的进展来看,人形机器人行业可能在2025年从研发阶段步入量产阶段。众多供应链上市公司,尤其在亚洲,已公开披露了进军或进一步推进人形机器人相关业务的计划。在基本情景假设下,高盛预计,到2035年,迅速增长的全球人形机器人需求,可能释放380亿美元的潜在市场规模。
“对于未来产业的发展和布局,领域技术的攻关难度不同,产业化程度不同,这对政府的总体规划能力是一个考验。总体来看,已经形成商业模式的行业更容易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而仍在早期技术研发阶段的行业会难一些。”苏州一家智能设备制造企业负责人表示。
该负责人认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的企业发展周期比较长,部分大企业孵化项目能够推动比较顺利,中小企业要发展起来则需要长期的资金支持。
万亿信贷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而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更需要资金的长期投入。实际上,科技金融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已经成为近两年银行信贷投放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披露数据显示,大多数银行的新兴产业贷款和科技型企业贷款规模均保持了两位数增长。
2025年2月28日,建设银行举办了科技金融推进会暨创业投资二级市场基金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建设银行对外披露,截至2024年年末,该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超 2.8 万亿元,较年初新增近 6000 亿元,增速超 26%。
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24年年末,中国银行支持科技型企业超过10万家,科技金融贷款1.91万亿元。
农业银行2024年三季度报告显示,截至9月末,该行贷款总额达24.69万亿元,前三季度新增贷款2.07万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2.6万亿元,新增超5000亿元。
工商银行2024年半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该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近3.1万亿元,较年初增加近4000亿元。
记者粗略计算,2024年国有四大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和科技型企业贷款总规模逼近10万亿元,增速超过20%。
同时,目前国有大行在新兴产业上动作不乏大手笔。今年1月23日,中国银行发布《支持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行动方案》,将在未来5年为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各类主体提供不少于1万亿元专项综合金融支持。
“银行信贷的投向通常是符合监管政策和地方重点发展产业两个方向。对于新兴产业信贷而言,行业的增长空间更大,企业的经营环境也会更好,更容易得到银行的青睐。”中信银行地方分行人士表示。
据他介绍,当前银行在信贷投放时,并非单独给一家企业做贷款,而是通过整个产业链条授信。银行的经营思路也在不断转变——选择重点扶持行业,然后将信贷投放到产业链的各个节点中。“大多数银行都是由产业龙头企业或者核心企业切入,然后将信贷资源覆盖到整个链条。”
记者注意到,为了支持产业创新,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监管近期也集中发布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
3月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开展了适度放宽科技企业并购贷款政策试点工作。聚焦科技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试点适度放宽《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部分条款。对于“控股型”并购,试点将贷款占企业并购交易额“不应高于60%”放宽至“不应高于80%”,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七年”放宽至“一般不超过十年”。
同一天,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还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的通知》,其中明确表示,将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范围扩大至试点城市所在省份;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发起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支持保险资金参与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
“以前银行投贷联动中以贷为主,而投的规模很有限。在建立了相应投资机制后,加大科技企业和新兴产业的投资,有利于耐心资本进入到这些创新领域,也降低了银行单一信贷的风险。”上述中信银行人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