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1月10日讯(记者郭子硕)金融如何接住文旅热给地方经济带来的泼天富贵?这一度是行业和监管都在思考的问题。
今年6月,人民银行等六部门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供需两端“精准滴灌”要求,为文旅金融发展划定方向。财联社记者日前在一线调研了解到,在相关政策的力推之下,银行业对文旅金融的布局正从“点状尝试”转向产业端(对公)、消费端(零售)“系统性发力”。
6月份至今不过五个月时间,市场动作已然密集:项目端,交通银行政银协同聚焦重点项目,贵州银行计划在“十五五”投放超300亿元支持区域文旅,北京银行落地全国首笔文旅数据资源挂钩贷款;消费端,包括浙商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在内多家银行在四季度推出文旅主题信用卡。
受访业内人士表示,金融机构的角色将通过产品激励与服务创新,进一步激发文旅消费动能。但在文旅金融加速发展的同时,也应警惕部分地方盲目上马项目造成资源浪费。
“对公和零售”双管齐下,文旅金融渐成体系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目前银行支持文旅金融已形成产业赋能与消费激活两端发力的发展格局。
在产业端,银行聚焦省级及以上立项项目,通过政策联动、模式创新强化融资支持;在消费端,银行加码C端消费场景布局,实现多方共赢。
“对于重大文旅项目,银行多采取‘跟随立项’策略,以省级及以上立项项目为主要支持对象。这类项目有政府统筹规划与资金配套,风险相对可控。”浙商银行金华分行行长莫立君告诉财联社记者,这类项目通常是省级或地方财政会根据项目重要性投入部分引导资金,城投公司配套自筹资金,银行信贷跟进补充。对于一般的政府类文旅项目,多家银行通常会组建银团共同参与,进一步分散风险。
政策层面的支持进一步为项目融资铺路。四川、江苏等省份明确,将符合条件的文旅项目纳入省级专项债支持范围。通过专项债前期投入发挥杠杆效应,联动央行货币工具与财政工具,这将撬动更多银行融资资源注入。
在具体实践中,各家银行纷纷推出针对性举措。财联社记者从交通银行获悉,该行通过政银协同聚焦文旅重点项目建设,银企合作整合“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消费场景,联动头部OTA平台推出优惠补贴。城商行则立足区域特色发力。贵州银行通过“黔途悠宿贷”“非遗振兴贷”已分别投放超过25亿元、36亿元,计划在“十五五”期间投入不低于300亿元信贷资源。北京银行苏州分行落地全国首笔文旅数据资源挂钩贷款,金额为1亿元。该笔贷款被纳入“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SLL)”,预计为企业节省预计30-40BP的融资成本。
消费端的布局,文旅主题信用卡成为各家银行的发力重点。上个月,兴业银行成都分行发布“乐山文旅卡”;浦发银行南京分行推出“水韵江苏”主题信用卡。城商行方面,重庆农商行在上个月发布南天湖文旅信用卡后,再于本月发布“江渝文旅信用卡·武隆仙女山版”。
11月6日,浙商银行发布“诗画浙江文旅(浙商)联名卡”。对此,该行(消费金融)部总经理王志江向财联社记者表示,联名卡通过多元化文旅消费权益设计,将金融服务下沉至县域文旅全链条,既让持卡人享优惠,也助力景区引流、商户增收。
仍应警惕部分项目造成资源浪费
尽管文旅金融前景广阔,行业仍面临多重挑战。上海金融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指出,从供给端来看,文旅项目开发、文化遗产保护及IP打造需大量长期资金投入,金融支持力度仍有提升空间;从需求端来看,可通过发行文旅信用卡、提升景区支付便利性、开展促消费等活动,满足游客多元化消费需求。
在金融支持文旅产业发展上,曾刚强调两大核心问题:一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平衡难题,需坚持“保护优先、运营赋能”原则,通过完善配套设施、强化IP运营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文旅产业同质化严重,多数旅游区经营模式相似,亟待通过差异化IP打造与个性化服务设计突破瓶颈。他进一步建议,可借助技术金融方案整合政府、支付产品等资源提升运营效率,也可通过抖音等平台扩大推广。
文旅金融加速发展的同时,应警惕部分地方盲目上马项目造成资源浪费。华东某银行人士坦言,部分县市文旅项目未来预期不确定,可能造成投资浪费,“国家已明确不鼓励这类非理性投资,项目需立足区域实际,依托省级立项统筹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