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银行集中启动大规模不良资产转让。
在分析人士看来,多起“百亿级”资产处置项目,成为四季度银行业加速风险出清的显著信号。在不良资产密集转让的背后,是当前银行业普遍面临的资本优化与风险化解双重压力。不良资产处置不仅是为了满足监管要求,更是银行谋求战略转型、腾挪资源投向新领域的主动选择。
多家银行超百亿元债权挂牌
10月以来,已有多家银行通过产权交易所及银登中心公开挂牌转让债权资产。
10月9日,广州农商行在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约189.28亿元信贷资产包。这是该行自2023年以来开展的第三次大规模资产转让,此前两次累计转让债权总额已超过290亿元。
10月11日,交通银行青岛分行在银登中心挂牌转让个人消费贷不良资产包,未偿本息总额为1.1亿元,涉及2177户借款人,且全部被归类为“损失”类贷款。
多起“百亿级”资产处置项目,成为四季度银行业加速风险出清的显著信号。据报道,仅在10月的前六个工作日内,银登中心网站披露的不良贷款转让公告就达到25条,参与机构涵盖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地方中小银行及消费金融公司等,反映出不良贷款转让市场的活跃度正明显提升。
今年以来,已有多家中小银行加入大额不良资产处置行列。
例如在今年8月,甘肃银行就曾公告,以153亿元的价格向甘肃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转让账面余额达197.19亿元的资产包,相当于原债权总额的约7.7折。
资本优化与化解风险的双重压力
在不良资产密集转让的背后,是当前银行业普遍面临的资本优化与风险化解双重压力。
从资产质量看,风险暴露呈现分化态势。截至2025年6月末,广州农商行不良率达1.98%,高于商业银行1.49%的平均水平。更值得关注的是,广州农商行逾期贷款激增至510.93亿元,较2024年末增加190.20亿元,潜在风险持续积累。
从资本充足率看,据监管部门的数据,2025年二季度,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5.18%,虽保持稳定,但部分中小银行已接近监管红线,需要通过资产处置释放资本空间。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银行业累计处置不良资产1.5万亿元,同比多处置1236亿元;新计提拨备1.1万亿元,同比多计提579亿元;拨备覆盖率升至211.97%。这些数据表明,银行业正在通过加大风险出清力度,为可持续发展腾挪空间。
多元化处置与价值深挖已成趋势
当前,银行业正积极拓展不良资产处置的多元化途径。从市场结构看,除股份制银行外,国有大行、城商行及消费金融公司也持续加大处置力度,个人类贷款成为转让的主要资产类型。
业内人士指出,不良资产处置不仅是为了满足监管要求,更是银行谋求战略转型、腾挪资源投向新领域的主动选择。未来,推动业务向纵深发展已成定势。一方面,需积极应用金融科技、不良资产证券化等创新手段;另一方面,要致力于构建多方协同的生态体系,凝聚监管、银行、资管及科技企业之力,共同打造全周期、主动化的处置新范式。
延伸阅读
当前,我国银行业发展稳中向好、风险可控,主要经营指标和监管指标都处于健康合理区间。今年上半年,银行处置不良资产1.5万亿元,处置力度进一步加大。7月末银行贷款拨备覆盖率为216.7%,上半年末资本充足率为15.53%,抵御风险的“弹药”充足。
受贷款利率持续下降、净息差不断收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持续下调的影响,今年上半年我国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有所放缓,但仍实现0.4%的正增长,银行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也基本保持稳定。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引导银行机构继续加强精细化管理,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不断提高盈利能力。(综合自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