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起,非车险报行合一正式落地实施。多家险企表示,已成立非车险报行合一专项工作组,对现有非车险产品和条款进行梳理和评估,并对产品、系统等进行改造升级,以满足监管部门要求。
业内人士认为,报行合一的落地有助于规范非车险市场秩序、遏制恶性竞争,推动非车险费用率优化和承保盈利水平改善。非车险业务过往以价格为主要手段的竞争模式已难以为继,定价能力或成为未来的竞争焦点。
报行合一推广至非车险领域
报行合一是指保险公司实际执行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应与向监管部门报送的备案材料保持一致。继车险、人身险实施报行合一后,非车险报行合一于11月1日正式落地实施。
近年来,非车险业务快速发展,在财产险行业保费中的占比快速提升。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非车险保费收入6878亿元,在财产险保费收入中占据半壁江山。不过,长期以来,非车险市场存在较为激烈的价格战,部分公司通过虚列费用、变相降费等方式突破备案费率,非车险业务承保盈利难度较大,不少公司出现承保亏损。
为了解决非车险业务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非车险业务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从优化考核机制、加强费率管理、严格条款费率使用等方面对非车险报行合一进行明确。
中信建投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赵然认为,报行合一在非车险领域的实施有望推动非车险业务向保障更加充分、定价更加合理、市场更加规范方向发展,短期来看,有望引导保险公司调整业务模式,如加大手续费管控力度、避免盲目追求业务规模增长等;长期来看,有望促进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服务竞争,推动非车险业务形成量增质优的高质量发展模式,非车险业务费用率有望优化、承保盈利水平料改善。
落实“见费出单”
自通知发布以来,多家保险公司表示,已成立非车险报行合一专项工作组,启动存量产品的梳理、新产品备案、系统改造升级等工作。
非车险业务涵盖的险种较为广泛,记者从业内了解到,监管部门已下发有关工作指引,对不同险种产品的备案时间分别进行明确。根据指引,企财险需于2025年12月1日前重新备案,安责险、雇主责任险分别需于2026年1月1日、2026年2月1日前重新备案,其他非车险产品需于2026年12月31日前重新备案。
人保财险表示,公司已启动企财险、雇主责任险和安责险产品改造与定价模型升级。太保产险表示,公司已完成监管部门明确要求修订的企财险、安全生产责任险、雇主责任险等产品的迭代升级。
此外,非车险报行合一的要求之一是实行“见费出单”。非车险业务此前普遍采用先出保单后收保费的模式。通知明确,财产保险公司应在收取保费后向客户签发保单并开具保费发票。此举给保险公司的业务操作流程带来较大变化。多位保险公司一线非车险业务员表示,近期正忙着联系客户告知这一变化、联系公司相关部门了解系统改造升级情况。
需提升定价能力
业内人士认为,非车险产品种类繁多,在落地报行合一时,对保险公司的定价、成本管控、产品创新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非车险市场的竞争将从费用的比拼转向定价能力、风险识别能力、服务能力的综合较量。
惠誉保险评级高级分析师王梦瑗认为,未来,非车险市场的竞争焦点将从以手续费驱动的业务拓展转向基于风险的合理定价与审慎承保。保险公司将聚焦于技术定价与数据分析能力,以提升定价能力并改善服务质量。
王梦瑗表示,具有专业化定位的小型保险公司可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聚焦特定细分市场进行专业定价,并提供定制化产品与差异化服务来维持非车险业务增长。
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认为,相较于标准化的车险,非车险产品具有复杂性。为适应新变化,保险公司需进行系统性调整:建立精细化的成本核算体系,实现对不同产品线费用的精准归集与监控;加大科技投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风险定价与核保能力;必须回归保障本源,聚焦产品创新与服务升级,通过打造差异化核心竞争力来摆脱同质化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