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第四届全国商业保险发展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与会嘉宾普遍认为,应完善保险业参与重大灾害救助体系的制度安排与产品设计,提高保险对灾害损失的补偿比例,分散和转移企业、家庭、个人的财产与责任风险。
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176.5亿元。从时间分布看,“七下八上”(7月16日至8月15日)期间灾害损失最重。
巨灾风险具有低频、高损的风险特征,保险作为现代风险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资源配置效率高、资金调动灵活、风险信号明确等特征,已成为构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财险司副司长董钢表示,目前很多地方的相关单位与保险机构合作,建立了涵盖地震、台风、洪涝等灾种的灾害风险图谱系统,实现了风险的精准定位和差异化管理,助力重点区域提升基础设施防护能力,推动风险防范从事后补偿向事前管理转变。2024年,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为全国6400多万户居民提供了超22万亿元巨灾风险保障。
目前,综合巨灾保险试点已在20多个省市落地。河北、湖北先后落地了全灾因、广覆盖、长周期的巨灾保险保障;广东建立了巨灾指数保险,以气象灾害指数作为赔付依据;湖南在住宅和人身伤害的基础上扩展增加设施农业、高标准农田和普通工程保障对象,形成了民生保障覆盖多维度、资金支持渠道广泛的综合巨灾保险制度。
近年来,人保财险创新构建了“多灾因、多年期、多层次”的巨灾保险保障体系,全面覆盖我国主要自然灾害,通过多年期产品和准备金机制建立对“低频高损”风险的跨周期管理,形成“基础保障+商业补充+巨灾保障”的三层防护网。运用“巨灾安澜”平台,提供从灾害模拟、监控预警到隐患排查、应急救援的全链条风险减量服务。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降彩石表示,截至今年9月底,人保财险的巨灾保险已覆盖23个省137个地市,保障人口4.59亿人。
近年来,巨灾保险制度持续完善。2024年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和财政部印发《关于扩大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保障范围进一步完善巨灾保险制度的通知》,扩展了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的保障范围,保险责任从单灾因(仅地震)扩展为多灾因,提升了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的基本保额水平。202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丰富巨灾保险保障形式、研发巨灾风险模型、研究探索巨灾债券等举措。2025年2月发布的《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进一步要求保险公司优化巨灾保险业务。2025年10月2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关于境内保险公司在香港市场发行有关保险连接证券事项的通知》,支持境内保险公司在香港市场发行“侧挂车”保险连接证券,拓宽保险风险证券化路径。
展望未来,董钢表示,将积极推进巨灾保险的顶层设计,健全保障体系,积极协调推动相关部门统筹,发挥好保险事前防灾防损、事中应急救灾、事后及时赔付的服务功能;协助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在受灾影响较大的地区探索运用科技手段开展风险监测预警,灾后快速查勘定损,同时支持相关灾种专业部门及投保单位共同开展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检测预警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