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球保险枢纽,提升国际金融中心能级——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新进程”媒体调研会昨天在上海保险交易所举办。目前,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再保险市场体系已初步搭建,一个更加高效、标准、透明、规范的再保险交易生态正在加速形成。
率先实现数字化、标准化转型
据悉,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实现了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入场机构初具规模、交易结算平稳起步的良好局面,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
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总经理助理常明介绍,定位行业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后台,登记交易中心通过搭建公司间信息安全传输“数字化”通道与信息交互标准“转换器”,致力于推动中国市场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数字化、标准化转型。
通过国际再保险业务平台,境内外保险机构可以实现全球网页登录或系统标准接口接入,便利化使用线上交易服务解决保险机构内部数字化但机构间手工操作等长期痛点,降低信息交互成本。同时,国际再保险业务平台基于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制定的《保险行业区块链应用规范再保险》行业标准,实现了公司间标准化合同、账单、赔付、清结算等凭证的在线生成和双签,解决了保险机构凭证样式不统一、业务系统间信息存储不一致、账单数据存在“尾差”等困扰,降低市场的清算与结算成本。
目前,经金融监管总局同意,登记交易中心制定并发布2批共8项业务规则,推进规制、管理、标准等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推出识别全球再保险交易主体的统一代码库,覆盖境内机构845家、境外机构2421家。
26家机构汇聚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
平台发挥“筑巢引凤”的作用,再保机构加速落地。截至今年9月底,26家保险机构汇聚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6家境外机构设立了交易席位;开通交易权限的机构达128家,其中境内机构94家、境外机构34家,覆盖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初步形成了再保险全产业链条。2025年1月至9月,登记交易中心交易保费45.11亿元;登记分出业务保费965.39亿元,分入业务保费112.71亿元。
记者了解到,人保财险已将再保险分出、分入运营和交易全量集中到上海,同时已完成新型风险转移产品政策研究,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持续推动在上海发行国内首个巨灾债券,更好发掘境内资本市场潜力,进一步提升巨灾风险转移能力。而外资保险机构——三井住友保险作为平台共建方和首批用户,积极参与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截至2025年8月末,公司通过中心完成登记保费约6.35亿元,占其全辖分入保费的90%;登记赔款约2.86亿元,占公司全辖分入赔款的97%。
三井住友海上火灾保险(中国)副总经理郑永强告诉记者,“我们非常期待再保险交易中心能汇集更多中、外优秀机构的力量,依托平台的数字化手段以及行业数据能力,创新再保险业务高效、安全、可信的运营模式,并且积极探索全球领先的创新型风险管理手段,在上海、临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再保险交易中心以及全球保险业务创新高地。”
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总经理助理常明也透露,将充分依托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构建再保险资金跨境便利化通道,“目前正在研究推动跨境再保险分入业务收入境外投资便利政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