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中国”战略与医保控费双重驱动下,健康管理正成为保险业的新战场。老龄化加速、慢病高发让传统的“事后赔付”模式难以为继,“主动健康”与“风险减量”成为新共识。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日批复同意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保健康”) 出资2亿元全资设立人保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这是总局成立以来批准的首家非金融子公司。这不仅意味着人保健康“大健康”战略的再落一子,也让保险业拓展健康服务领域的步履更快。
从海外经验看,健康险走向健康管理,才能真正掌控风险和客户。如今中国保险业正加速复制并本土化这种模式,保险公司是停留在“卖保单”的生意,还是进化为“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商”,或许已有答案。
保险业缘何瞄准健康管理
作为国内首家专业健康险公司,人保健康近年来持续推进“大健康”战略,将健康管理视为经营特色和风险管控的重要抓手。
人保健康方面表示,公司正构建“保险+健康服务+科技”的新商业模式,把健康管理服务作为风险减量的重要手段,坚持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双轮驱动”,打造覆盖全流程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有效降低客户发病和失能风险,助力从“被动医疗”向“主动健康”转变。
人保健康党委书记、总裁邵利铎称,获批设立子公司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举措,新公司将建设覆盖全国的自有医疗健康服务网络,升级集团统一的健康管理平台,逐步打造人保在医疗、康复护理、慢病管理、药品供给等领域的特色服务能力,完善客户健康干预、体检就医等全流程服务。
人保健康早在2021年即开始筹划设立健康管理公司,2025年正式申请独资发起,8月获金融监管总局批复通过。
为何保险公司纷纷瞄准健康管理领域?背后是行业经营模式与市场需求的转变。
有资深健康险从业人士向界面新闻分析,一方面,传统“事后赔付”的保险模式难以满足当下需求,保险公司更优之策是在“事前、事中”介入健康服务,实现从“保健康人”向“保人健康”的转变。通过对客户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疾病预防、慢病管理等干预,可降低疾病发生率和医疗费用支出,控制理赔成本。
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高发使全民医疗支出压力骤增。保险公司参与健康管理,有助于缓解医疗支出压力、填补健康保障缺口。与此同时,公众健康意识提升,也催生了对健康管理服务的旺盛需求。
方正证券研报分析指,随着利率持续走低,寿险业务利差损压力提升,健康险业务或成为未来险企重点布局的业务:一是当前政策环境持续刺激居民对健康险的需求,健康险在2023年重回快速增长通道,未来重疾险新单或持续低位徘徊,但医疗险保费增长动力强劲。二是健康险业务质量优于寿险业务。
政策环境的引导同样是重要因素。“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丰富健康保险产品,鼓励开发与健康管理服务相关的健康保险产品”,并要求促进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发展健康管理组织等新型服务形式。
此后,国务院先后出台多份文件鼓励保险业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监管部门也制定专门规则规范和支持保险公司的健康管理服务。
2020年原银保监会下发《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健康管理服务的通知》,将健康管理服务划分为健康体检、健康咨询、疾病预防、慢病管理、就医服务、康复护理等七大类型,并强调通过对客户健康危险因素的干预来预防疾病发生、促进康复,从而降低医疗费用。
最新修订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更是单列“健康管理服务与合作”一章,明确保险公司可将健康保险产品与健康管理服务相结合,为客户提供健康风险评估、疾病预防、健康咨询、慢病管理等服务,以降低健康风险和疾病损失。
监管还规定保险产品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的费用可在合理比例内列支(最高不超过净保费的20%)。这些政策举措为保险+健康管理融合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制度环境。
“保险+健康管理”加速融合
在政策和市场双重驱动下,国内保险业近年纷纷探索“保险+健康管理”模式。
早期,不少保险公司通过入股医疗健康企业、与医院体检机构合作等方式试水健康服务。近年来,设立专业健康管理子公司正成为趋势。
界面新闻梳理公开信息也发现,太保寿险在三亚设立了太保健康管理公司;阳光人寿间接投资设立了海南两家健康管理公司并实现100%控股。此外,中国平安将医疗健康列为核心战略之一,整合医疗供给侧资源,构建覆盖医院、诊所、药店等广泛网络,为个人和团体客户提供主动式医疗健康管理服务;泰康保险在全国投资兴建多家医院和医疗中心,并入主拜博口腔,发力医养结合。
可以说,“保险+健康管理”生态正在保险业形成共识并逐步落地。
天职国际金融保险业咨询主管合伙人周瑾向界面新闻表示,从保险公司的健康险差异化竞争来看,产品的同质化很难避免,毕竟产品条款容易被模仿复制,而服务则是更加可以特色化和差异化的部分。但服务体系的打造则更需要下功夫,链接医保、医院、药企等多方,为客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从而可以提高客户黏性,提升客户续保水平,实现更好的客户经营。
同时,周瑾指出,通过预防性的健康管理服务,有利于做好客户健康状况的筛选和定价,也可以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减少疾病发生概率或降低治疗费用,从而更好控制后端的赔付成本,这也是寿险领域做风险减量管理的重要内容。
从国际经验看,保险业深入介入健康管理已是大势所趋。美国等发达市场较早形成了“管理式医疗”模式,保险公司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一些保险集团通过设立旗下医疗服务公司,构建起保险+医疗服务的双业务板块,以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和控费服务为卖点。
例如,美国最大的健康险公司联合健康集团(UnitedHealth)旗下不仅有保险业务UnitedHealthcare,还运营着Optum健康服务子公司,覆盖健康管理、数据分析、药品服务等领域,与医院网络深度协同。
这类模式使保险人从纯粹的风险赔付方转变为医疗服务的组织者,通过健康管理计划和大数据分析,有效提高了客户健康水平并降低医疗费用。
“保险+健康管理”深度融合,有望催生新的商业模式。
前述健康险从业人士认为,一种可能的发展方向是“管理式医疗”本土化:保险公司通过自建或合作医疗网络,直接参与医疗服务供给,全流程介入客户健康管理。这意味着险企角色从赔付者升级为健康管家,与医院、药企形成闭环合作,为客户提供预防、诊疗、康复一体化的服务体系。
“这一模式下,保险公司的价值不再仅是提供资金赔付,更体现为提供健康方案、管理医疗过程,最终通过降低风险发生来实现多赢。”他告诉界面新闻。
另一种商业模式创新是“保险产品+健康服务包”。未来健康险产品可能集成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形成“产品+服务”捆绑销售。通过增值服务提高客户黏性,保险公司也可获得更加丰富的健康数据用于精算定价,形成良性循环。
目前已有保险公司在探索此路径,比如平安依托旗下医疗资源,将线上问诊、线下就医与长期健康干预结合,为客户提供慢病随访等支持。
人保健康此次获批全资设立子公司,无疑将对行业产生示范效应。
某健康险科技公司人士告诉界面新闻,头部保险集团凭借资金和客户资源优势,布局自有健康服务网络,巩固竞争领先地位。中小保险公司或选择与专业健康管理机构深度合作,形成差异化特色服务,以免在新赛道掉队。无论采取何种路径,保险业深化健康管理服务已是大方向。但她同时承认,健康管理效果的显现需要长期投入和耐心,预期3-5年后才能逐步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