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画新蓝图、锚定新坐标。科技创新、智能辅助的着力点何在?无疑,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中同样给出答案,“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
从民生出发,打造智能社会,为人民打造更有品质的美好生活、智能生活,这也成为近年我国各行各业不断延伸科技触角的重要方向。举例来看,近两年,“AI+医疗健康”,即是人工智能助力改善民生的重点领域之一。而攻坚这项难题的主力军中,兜底民生保障的保险业,便是重要力量。
近日,保险上市公司陆续披露三季报,其中,中国平安披露的多组数据引发市场关注。根据最新披露的中国平安三季报,2025年前三季度,平安医疗险保费收入近588亿元,同比增长2.6%。截至2025年9月末,在平安近2.50亿的个人客户中,有近63%的客户同时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提供的服务权益,超1,600万平安寿险的客户使用健康管理服务。这组数据,一定程度上展示了“AI+医疗健康”背后的保险力量,更引发了市场对保险业“AI+医疗健康、养老金融”的路径畅想。
撬动锚点:从健康需求出发,汇多方资源优势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医疗健康是重中之重。从进程来看,我国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均衡布局优质医疗资源,改善基层基础设施条件,为人民健康提供可靠保障。但守护人民健康,让人民充分体会到就医安全感、改革获得感、健康幸福感,这是一场持久战。
庆幸的是,科技的日新月异,成为改革进程中的重要抓手,甚至可以引领创新,加快进程。就在不久前,2025年8月,《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出台,其中明确指出,探索推广人人可享的高水平居民健康助手,有序推动人工智能在辅助诊疗、健康管理、医保服务等场景的应用,大幅提高基层医疗健康服务能力和效率。
政策的强力引导,正是基于人民的强烈需求。也正是观测到这一点,我国各行各业积聚力量助力健康中国。然而需求只是刺激供给的一个支点,能力却是能否涉足的关键。这其中,保险企业因其与健康的天然联系,也具备着资源和经验的先天优势。
“医疗健康是平安用户最强的一个刚需。”近日,平安科技医疗AI产品部总经理倪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即表示。在强烈的用户需求推动下,“平安汲取了10余年保险及医疗行业运营管理经验,通过保险、医疗、投资、科技等多个业务条线协同运作,代表支付方,整合供应方,打造专业的家庭医生与养老管家,提供性价比最佳的医疗养老服务。”倪渊总结道。
无论是发现需求,还是协同各方资源,这都是平安的优势。
最新三季报数据显示,平安拥有丰富的医疗资源,截至2025年9月末,在国内,平安内外部医生团队约5万人,合作医院数超3.7万家,已实现国内百强医院和三甲医院100%合作覆盖;合作健康管理机构数超10.7万家;合作药店数近24.1万家,全国药店覆盖率超35%。在海外,平安的合作网络已经覆盖全球35个国家,超1,300家海外医疗机构。
同时,平安以海量数据为基础,以科技公司服务技术开发与应用,构建AI护城河。平安拥有的海量数据处于世界领先梯队,是AI创造价值的核心基础。平安的数据库沉淀30万亿字节数据,覆盖近2.50亿个人客户;平安基于海量数据训练大模型,积累超3.2万亿高质量文本语料,31万小时带标注的语音语料,超75亿图片语料。
可以看出,自身AI技术能力过硬、医疗资源丰富、客户服务经验十足的平安,有能力成为“AI+医疗”的弄潮儿。
强化应用:从人机协同,到AI健管师、AI医生
AI技术大幅提升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同时,AI技术的应用也使得人们就医成本有所下降。根据倪渊介绍,通过平安的探索,AI技术使家庭医生客均服务成本同比下降约52%,业务中台运营效率提升约50%,体现出技术驱动下商业模式的规模效应与成本优势。
谈及具体平安的“AI+医疗”具体运用,倪渊介绍称,在平安,线上问诊会采用人机协同新模式,用户进线后,先由AI进行预问诊信息收集,把相关的病史和需要的资料都收集全,然后由医生进行诊断及处方沟通。“通过这样人机协同的模式,平安健康在线问诊服务中,专科医生人效提升42%、家庭医生人效提升60%,用户服务满意度达98%以上。”
保险是管理风险的重要工具,健康风险也在其中。对于人民健康的保障更是保险一直探索的方向。近年来,随着健康体保障产品的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也在结合健康体的产品设计和承保经验,针对慢病群体推出相应的保险产品。在倪渊看来,慢病管理最重要的是用户依从性管理。
“很多慢病管理软件给用户制定好健康计划后,让用户自己去APP打卡,这是很违反人性的。在此方面,平安研发了AI健管师,根据用户发送的餐食图片,AI自动识别图片中的食材,并按照健管师的点评方式,自动生成点评。健管师审核后发送即可。”数据显示,通过AI赋能,平安对客户的慢病管理成本降低了50%,但用户打卡率反而有了提升,血糖打标率保持在80%以上。据悉,平安健康也已经对接了上千家体检机构,每年为170万的客户提供体检及后续的报告解读服务。
在最新的三季报中,平安也明确表示,平安以海量数据为基础,以科技公司服务技术开发与应用,构建了AI护城河。“平安这几年一直在打造医疗数据库”,据倪渊介绍,这些数据库已覆盖3.7万疾病信息、22万药品说明书和14.4亿问诊数据等。“同时,我们清洗了2000亿医疗领域token,搭配500万医疗领域指令集、百万级医疗文本图片对齐数据,保障知识覆盖广度与任务精准度。利用AI分析海量用户健康数据,在患者可能出现健康问题前,可以做到提前预警、干预,而非等患者患病后再治疗。”
除了利用AI数据分析从被动服务转向主动干预,平安还通过500多名医生反馈获得的百万级强化学习数据,贴合高质量医疗服务需求,打造医博通大模型。“这将全面赋能健康咨询、疾病诊断、诊疗服务全流程场景,支撑平安家医‘高质量、全天候、个性化’服务升级。”倪渊表示。此外,平安推出了“7+N+1”医疗AI产品体系,包括名医数字分身、AI家庭医生、AI养老管家、AI医务室、AI健管师、AI慢病管理师、AI健康福利官等,为业务全流程、全场景提供智能化决策支持。
敢想敢干:畅想未来“医疗-健康-养老-金融-生活服务”的超级生态
在畅想未来时,倪渊期待,人工智能将从“生产工具”演进为“核心生产力”,驱动产业价值逻辑的重构。
其认为,当前,AI主要作为提升效率的“工具”。但未来,AI将深度融入业务核心,成为新质生产力。“在医疗领域,未来的AI将不再仅是辅助医生写病历的助手,而是能够基于多模态数据(基因、影像、生活习惯)主动构建‘数字孪生体’,为每位用户提供动态、前瞻性的健康风险管理方案。这将把医疗服务的重心从‘病发治疗’彻底前置到‘未病防治’,重构医疗产业的价值链。”
“其实平安的‘保险+医疗’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我们将看到一个由‘医疗-健康-养老-金融-生活服务’构成的超级生态。”倪渊表示,未来在这个生态中,AI作为“神经中枢”,能够无缝打通各环节的数据与服务。例如,一位用户的健身数据、饮食AI点评、体检报告和保险理赔记录,将被安全地整合在一个隐私计算框架下,共同为其生成一个个性化的健康养老储蓄与消费规划。企业需要成为这个超级生态的主导者或关键参与者。
倪渊举例解释,例如,AI会成为医生的“分身”,像“医生孪生”一样持续陪伴患者,实时监测健康状况。例如,1个医生可通过AI拥有1000个“分身”,让每个患者身边都有专业“医生”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实现从出生到死亡全生命周期的陪伴式健康管理。
“未来,患者身边仿佛将有个‘小型医院’,由AI医疗导航员(判断患者适合线上还是线下就医)、AI健管师、AI医生、AI康复师等组成团队,提供全病程服务,打破现有线上线下、不同业务线割裂的状态。”此外,倪渊还强调,以患者为中心,通过AI团队实现从线上到线下的服务衔接,为用户提供省时、省钱、省心的“三省”医疗健康服务。
“总结而言,我们认为未来是一个由人工智能作为新引擎驱动的、无边界的智能生态时代。”倪渊认为,在这个时代,技术将不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温暖地融入每个人的生活,通过精准的预测、个性化的服务和无感的流程,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普惠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