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刚刚交出了一份让市场眼前一亮的三季报:2025年前三季度,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NBV)同比大增46.2%,达到357.24亿元。这个数字不仅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也创下近年来自身增速的新高。更值得注意的是,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暴增170.9%,成为拉动增长的核心引擎之一。与此同时,集团归母净利润达1328.56亿元,同比增长11.5%,第三季度单季更是大幅增长45.4%——这一系列数据背后,是中国平安战略转型成效的集中释放。
从整体经营看,平安的“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正在持续深化。营收、利润、净资产等关键指标全线向好:归母营运利润同比增长7.2%,投资收益率提升至5.4%(非年化),产险综合成本率优化至97.0%,客户留存率保持在97.5%的高水平。截至9月末,个人客户数接近2.5亿,其中近63%的客户使用了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这类客户的合同数和资产管理规模显著高于普通客户,说明生态协同已开始反哺主业。
渠道结构的优化尤为关键。代理人队伍虽然仍在精耕,但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29.9%,显示出“做优、增优、育优”的提质方向初见成效。而银保渠道的爆发式增长,则反映出公司在银行网点资源协同上的深度挖掘能力。非代理人渠道贡献了寿险新业务价值的35.1%,多渠道并进的格局已然成型。
看到这份成绩单,我不得不重新审视市场对中国平安的看法。过去几年,保险行业整体承压,新业务价值长期低迷,市场对寿险模式的信心一度受挫。但平安用实际表现证明,只要坚持战略定力,推动渠道改革与科技赋能,依然能打开增长空间。特别是其在AI应用上的投入——比如“111极速赔”、AI坐席辅助销售超990亿元——不仅降本增效,更提升了用户体验。
更重要的是,平安的医疗养老布局正逐步从投入期走向产出期。居家养老服务覆盖85城,近24万客户获得资格,康养社区项目已在5城落地。这不仅是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构建差异化竞争力的关键一步。在一个老龄化加速、健康需求升级的大背景下,谁能整合优质医疗资源、提供全周期服务,谁就能赢得未来。
我认为,这份财报不只是数字的反弹,而是战略兑现的开始。当多数保险公司还在为渠道转型挣扎时,平安已经跑通了“金融+服务”的闭环逻辑。它的优势不再仅仅是规模,而是生态协同带来的客户黏性和长期价值创造能力。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或许意味着一个被低估的价值重估机会正在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