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晚,多款预定利率在2.5%的固收类保险产品遭抢购。8月最后一周,不少业务人员是早7晚12连轴转,忙得连吃饭时间都没有,不乏单日成交保费超百万元者,预计佣金可达6位数。”资深保险经纪人严路向金融投资报记者透露。
这一火热的销售场景,正是当前低利率环境下,保险行业深度调整的生动缩影。金融投资报记者走访多位行业人士了解到,当前,保险公司普遍面临负债成本压力攀升、投资收益持续承压的双重挑战;与此同时,多项监管政策密集落地,正推动行业从规模导向迈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阵痛与机遇正并行而至。
低利率“搅动”保险业
8月29日,中国银行业迎来新一轮存款利率调整。多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以及部分股份制银行相继发布公告,宣布自即日起再次下调人民币存款利率,各期限定期存款及大额存单利率普遍下调10至20个基点。
保险业资产负债结构对利率高度敏感。存款利率持续走低,正对其产生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事实上,为从机制上防范利差损风险(保险公司在利率下降的环境中,由于对长期固定利率保单的预判过于乐观而导致的投资收益下降风险),2024年8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就发布了《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明确对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实施动态调整。今年7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普通型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已连续两个季度超过阈值,触发调整机制。
随后,多家大型保险公司相继发布公告,宣布自9月1日起,下调多类产品预定利率:普通型降至2%,分红型降至1.75%,万能型则调整至1%。
随之而来的,是意料之中的“停售潮”。
“每次预定利率下调前都会出现‘抢购’行情,投资者都会赶在停售前买入原预定利率的产品,但这一次尤其明显。”严路表示:“一方面,客户普遍意识到低利率将长期化,这次不少客户都是存款到期后主动转投保单;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出于风控考虑,也更加谨慎。有些公司在达到销售目标后,直接提前关闭投保通道,给不少客户和业务员打了个措手不及。”
一位省外金融投资者赵女士告诉金融投资报记者,不仅仅是提前关闭投保窗口,部分高利率产品还存在区域销售差异。“我看上的一款产品,在本地已经停售,通过保险公司代理人了解到,这款产品在另一个省份还有额度。我就立刻联系当地的代理人购买了50万元的额度。”
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此前人身险预定利率长期保持在2.5%。直到2013年左右,国家开始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普通型人身险的法定评估利率调整为3.5%,并一度上浮至4.025%。2019年,4.025%的养老年金险被叫停,新备案的年金险预定利率最高只能为3.5%。
从2023年6月起至2025年9月,人身险预定利率经历了快速下调:从3.5%逐步降至3.0%、2.5%,直至2025年9月正式进入“2.0%时代”,三年时间降幅超过40%。

在这一过程中,增额终身寿、养老年金、两全保险等传统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吸引力明显减弱。尽管每年降幅固定为0.5个百分点,但利率持续下行也直接影响了保险产品的定价机制。这意味着,客户要获得与2023年前产品同等的保险收益,现在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
行业增速也直观反映出转型之痛。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人身险行业有着13.27%的同比两位数增长,但到了2025年一季度,同比增长率基本可忽略不计,仅为0.24%。这背后,是个险渠道与银保渠道双双承压、原有业务模式难以为继、整体业务模式面临深刻转型的现实。
分红险能否扛起转型大旗?
低利率时代背景下,多家保险公司正将“较低预定利率+浮动收益”的分红险产品,尤其是长期类分红险产品视为战略转型的主要阵地。和金融投资报记者交流的多位业内人士皆认为,分红险将成为未来市场的主流产品。
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市场新推分红险产品达259款,占寿险新产品总量的33%,数量已达2024年全年的74%。
一位业内专家表示:“固收类产品虽然在当前环境下能快速拉动保费,但潜在的利差风险不容忽视。而且这类模式难以持续,毕竟高收益、刚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进一步指出,“分红险凭借较低的保证利率,有助于保险公司控制负债成本。刚开始时,部分稳健型投资者的接受度不高,但随着市场利率持续走低,不少金融消费者还是逐步接受了这一现实。”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被寄予厚望,但在低利率环境下,分红型产品依然面临着收益的不确定性。
金融投资报记者梳理各大保险公司近期分红险红利实现率数据后发现,多款产品表现亮眼,分红实现率均达100%以上。例如,平安人寿自2024年9月后生效的12款产品,在2025年第一、第二季度中,分红实现率均超100%;阳光人寿17款分红险分红实现率大于或等于100%;新华保险亦有7款产品分红实现率突破100%。
红利实现率反映了实际分红与演示水平的吻合程度,是衡量分红险表现的关键指标:100%表示实际派发与演示水平一致,低于100%说明分红未达预期,反之则超出预期。
“2024年之前的产品,因为预定利率较高,所以销售演示数据处在高位;而2024年3月的一纸限高令,让‘老七家’保险公司实际结算利率不得高于3.0%,导致当年度实际结算的分红实现率有所下挫。随后推出的新产品预定利率普遍较低,分红实现率比较容易实现。”一位保险代理人倪仕涛向金融投资报记者解释:“但很快,在国家鼓励险资入市的政策引导下,2025年6月,第374号文明确,监管评级高、投资能力强的保险公司,可适当往3.2%甚至更高去突破,这一消息让分红险彻底从C位出道!”
倪仕涛亦承认:“目前仍有部分产品分红实现率未达到100%,这与保险公司的投资和经营能力密切相关。”
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在当前“资产荒”与低利率交织的背景下,债券、非标资产及权益类投资正逐渐成为险资配置的重要方向。
2024年9月以来,中央金融办、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等多部门陆续印发了《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调整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有关事项的通知》等多个政策文件,强调要发挥保险资金的作用,提升持股比例和稳定性,更好发挥保险资金的市场稳定器和经济发展助推器作用。
“最近两个月,我们向客户介绍分红险时,都会重点展示近几年产品的分红实现率。”倪仕涛坦言,“投资者更青睐那些连续多年数据表现稳健的公司;此外,规模较大、投资能力突出的险企也更受关注。毕竟,眼下保证利率也在下调,客户最终能否拿到超预期收益,还是要看保险公司的真本事。”
行业分化加剧
重塑从业结构
在这场低利率引发的行业深度调整中,市场分化正愈发明显。
金融投资报记者观察到,经营稳健且利润表现良好的头部保险公司,凭借优秀的投资资源和快速调整能力,展现出更强的市场竞争力;而过去依赖高收益产品打开市场的中小型保险公司,则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73家披露业绩的人身险公司中,有52家实现盈利,合计净利润达1900.77亿元,盈利公司数量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
具体来看,中国平安人寿、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人寿、泰康人寿及新华人寿净利润均超100亿元;人保寿险、太平人寿等11家公司净利润在10亿元以上;另有36家险企净利润不足10亿元。
与此同时,仍有21家公司处于亏损状态,亏损总额为42.72亿元。其中,横琴人寿以8.39亿元的亏损额居首,中银三星人寿和爱心人寿分别亏损5.43亿元和3.84亿元。
“记得2020年到2023年期间,一些新兴中小公司通过互联网和新型专业渠道销售了大量固定利率为3.5%的长期型产品,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这些产品已成为公司的刚性负债,未来的兑付将面临严峻考验。”严路透露。
在多位行业人士看来,低利率已成长期趋势,监管政策更倾向于“缓坡过渡”而非骤然收紧,以维持市场的稳定。保险公司需主动转型,通过提升资产配置与风控能力,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才能在利差损风险积聚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并在这场漫长而艰难的市场出清过程中成功突围。
“总体来看,当前的调整虽然带来短期阵痛,但长期有利于行业走上更健康的发展轨道。”另一位分析人士指出,定价利率的下调,有效减轻了险企的新增投资压力,降低因投资收益不达预期而引发利差损的风险。
此外,记者在走访中也发现,伴随着行业的变革,保险从业者群体也在经历深刻重构。
“我记得最多的时候,行业人力资源规模高达800万至900万人,现在收缩到100万人左右。”严路介绍,大量依赖会议营销、旅游营销和关系营销的代理人,因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客户需求,就顺势“下车”转投其他赛道。而留下来的从业人员,则积极拓展财经、股市、法商等复合知识结构,努力向复杂型产品和高净值客户的跨境资产配置转型。
“我最近正在学习研究香港保险产品的条款细节、汇率风险、非保证收益及无限告知等内容。在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身在内地但有海外投资需求的高净值客户,迟早会将目光转向多样化的境外保险产品。我们也需要学习掌握这些知识,以适应客户和市场的快速变化。”严路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