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平安股东大会的提问次数,对比去年增长约一倍。
5月12日下午,深圳观澜平安会堂,中国平安(601318.SH、2318.HK)召开2024年年度股东会(暨2025年第一次A股类别股东会、2025年第一次H股类别股东会)。
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携一众高管出席,正式议程开始前,马明哲说道,“大家从各地来深圳很辛苦,我们希望会上能有更多股东提问、提问次数更多、高管回答也会简练一些。”
在这场约120分钟的会议中,面对股东提出的29个问题、建议,平安管理层一一作出解答,这一提问数量较去年大幅增长。
会议最后,马明哲补充说,“三天前我们开了一个会,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这次股东大会的提问数量一定要超过上次,争取超过一倍,那现在看基本达到了。”
记者了解到,此次股东大会吸引了平安108家A股股东及9家H股股东现场参会,会上他们对10项议案进行表决。
截至今日收盘,中国平安A股收52.46元/股,跌幅0.27%;中国平安H股收47.5港元/股,跌幅1.66%。
平安“爆买”银行股,提前布局才能穿越周期
平安的投资战略成为这次股东大会的热点问题。
股东大会的第一个提问,一位来自香港的股东举手说,“平安应该动用上千亿资金,大手笔买入茅台股份……”平安高管层并未正面回应上述建议,但足见股东对这家保险公司投资战略的高度关注。
去年以来,“平安系”公司频频增持举牌银行股。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信息显示,截至5月9日,今年以来险资已有13次举牌,其中6次为举牌银行股,其中仅平安人寿一家便举牌了农业银行、邮储银行、招商银行(2次),目前平安人寿在招行的持股比例已升至12%。
为何格外青睐银行股?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郭晓涛回应称,“平安坚持研判长周期趋势进行投资。应对当前利率下行周期,我们已提前几年对高分红的国有大型银行股进行投资,目前投资收益非常好,这也让我们去年投资收益率行业领先。”
“现在时不时披露的(投资)信息,并不是我们今天才干的事,很早就在布局了,我们也一直在努力寻找更多更靠谱、压舱石式的投资标的。”平安集团总经理兼联席首席执行官谢永林补充说道。
对于整体投资策略,郭晓涛介绍称,目前中国平安的投资策略遵循“五个匹配”原则:投资周期匹配、资负匹配、收益匹配、风险匹配以及竞争匹配,“第一个匹配原则便是‘投资周期匹配’,一定要提前布局才能穿越周期。”
2024年年报显示,中国平安去年综合投资收益率5.8%,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综合投资收益率6.0%,同比上升2.4个百分点。
高管再称股价“被低估”,回应会研究“季度分红”
分红及市值管理也是平安股东关切所在,平安高管层会上也再次强调“平安股价被长期低估。”
“能不能开启季度分红?”一位股东现场提问,中国平安副总经理兼首席财务官付欣回应称,公司管理层会认真进行研究和决策。
付欣进一步说,“公司注重股东回报,过去超过十年的年度分红均实现持续增长,公司上市以来累计现金分红超过4000亿元。”
中国平安此前披露,公司拟派发2024年末期股息每股现金1.62元(含税),派发全年股息每股现金2.55元,同比增长5%。
股东也关心中国平安未来能否保持分红金额的持续增长?对此,付欣表示,核心业绩的稳健性是中国平安保持持续分红的底气。
从业绩表现来看,中国平安2024年度和2025年第一季度的营业利润均实现增长。同时,一季度,其核心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达128.91亿元,同比增长34.9%,其价值将会持续体现在利润和业绩回报上。
针对市值管理,平安集团董事会秘书盛瑞生表示,“平安集团的管理层非常重视市值管理,把它当作我们的核心工作之一。”
他进一步说道,市值管理有一个最基础的事情,就是公司的战略是否清晰,是否被坚定地执行,以及是否能够产生良好的业绩,这是平安市值管理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平安综合考虑股东回报、公司发展需要、各项资本的筹集规划使用,做好市值管理工作。
此次股东会上审议了《公司2024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及建议宣派末期股息议案及注销回购股份议案,平安集团董事会建议派发2024年度末期现金股息每股人民币1.62元(含税),2024年末期派息总额为293.34亿元,回购注销1.03亿股A股股份。
平安拟发债500亿,马明哲称“珍惜股东的每一分钱”
中国平安拟发债500亿的消息近期也备受市场关注。
此次股东大会审议了《关于发行境内债券融资工具的议案》,中国平安拟根据市场情况进行债务融资,在境内一次或分多次发行本金不超过(含)人民币500亿元债券融资工具。
记者了解到,平安此次发债包括但不限于资本补充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及其他监管许可发行的境内人民币债券融资工具(上述境内债券融资工具不包括可转换债券)。
付欣回应投资者关于发债融资提问时表示,此次发行的债券融资工具的特点是:第一是在境内发行,第二不包括可转债,第三是考虑在低利率环境中,此举有助于提升集团资本回报ROE,最重要的是不会对股东权益造成摊薄。
“管理层珍惜股东每一分钱,让资本发挥最大的价值,所以(会考虑)采取何种融资工具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马明哲补充说道。
他进一步表示,“第二是资本需求和业务发展,金融、医疗行业发展前景很好,人寿保险、医疗保险逐渐变成刚需产品,资本规划需要兼顾不同时期。第三是作为管理层,需要考虑如何提高ROE。我们会在资本的筹集和使用方面可以兼顾各方面意见。”
平安三类养老服务,匹配“中国式养老”
针对中国平安的主营业务,一位股东提问平安高管层:“‘综合金融+医疗养老’的模式具体的盈利模式是怎样的?”多位股东也关心平安在养老产业的布局情况。
“金融行业经过三个阶段,拓荒期、高速发展期、平稳发展期,未来行业利差持续下降,如何保持盈利能力满足客户需求?”对此,平安集团联席首席执行官郭晓涛表示,“综合金融+医疗养老”能为公司带来更好盈利、长期盈利。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医疗养老变成刚需,‘综合金融+医疗养老’非常重要的效果是‘3低1高’,即低获客成本、低运营成本、低风险成本、高客户留存。我们的养老产业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可以让我们在利差方面不用去拼投资回报率,我们可以满足客户不同层面的需求,我们的‘产品+服务’理念能够更好地适应客户差异化的需求,从而让我们有多方面的竞争力。”他解释称。
此外,郭晓涛也详细介绍了平安在养老领域的布局,平安当前的养老服务有三类:一是居家养老,“线下+线上”的服务模式,通过整合2.4亿的客户需求,平安作为支付方,对接另一端的养老和服务的服务商,把服务送上门,让客户在家里可以享受到高品质的养老服务。
二是联盟式养老社区,管理运营和服务合作最专业的第三方进行服务;三是高品质养老社区,这是平安自己的品牌,平安自己运营。平安这三个类别的布局,核心逻辑匹配中国养老的“9073模式”,90%的老人是居家养老,7%是在社区、3%在养老机构。
AI时代,平安科技优势主要在数据、场景
面对AI浪潮,中国平安将“全面数字化战略”作为2025开年的首要任务。科技如何赋能主业,平安的科技优势等问题,此次也备受股东关注。
马明哲介绍称,人工智能时代的四大关键决定因素是“算法、数据、场景、算力”,在数据积累上,平安具备庞大的数据库(九大数据库,包括五大医疗数据库、四大金融数据库);场景上,平安具有综合金融和医疗健康方面丰富的应用场景,包括服务、理赔、风控等各类场景。
算力方面,据马明哲介绍,“平安有两个大机房分别位于深圳和上海,这两个机房可以支持平安和客户所需的算力。”
“人工智能已在平安主业的各个环节全面铺开,如在公司风控和计算方面,人工智能打开了一个天窗,让公司能够更精准地定价;在营销方面,业务人员可以根据客户需求高效地出具方案。”
郭晓涛举例解释,“现在一个车险保单的成本,每年约以10%的速度下降,但车险的保费规模在不断增长,其中便是通过科技降本增效成本。”
据介绍,2024年平安AI坐席服务量约18.4亿次,覆盖其80%的客服总量,“我们也期待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平安的竞争力将会持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