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2025年,消费金融领域掀起了一波不良资产处置热潮,众多消费金融公司积极投身于不良资产的甩卖工作,期望可以轻装上阵,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
在消费金融行业千帆竞发的竞争态势下,平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的身影格外引人关注。这家公司近期深陷“多事之秋”——不仅忙着处置规模数亿的不良资产,还要疲于应对潮水般涌来的消费者投诉,以及监管部门开出的重磅罚单,在多重压力下艰难寻求破局之道。
甩卖4.7亿元不良资产
来自银登网的最新数据显示,自4月7日起,平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对外发布了一则引人注目的“2025年第1期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项目”招商公告。平安消费金融此次出售不良资产的行为极为罕见,因而这一招商举动迅速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图片来源:银登网
此次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项目涉及17352户自然人的信用消费贷不良债权,总债权规模约4.7亿元,其中本金3.34亿元,利息与罚息等费用合计1.34亿元,且逾期1~2年的债权占比高达79%。
平安消金表示,资产包中债务人加权平均年龄为37.8岁,平均逾期账龄约为一年半,户均本金不到2万元,预计债务人还款能力较大,后续催收难度较小。从其官网披露的产品信息来看,平安小橙花与平安小橙果作为核心信贷产品,平安小橙花授信额度在500元至20万元之间,年化单利利率4%~24%;平安小橙果最高可贷20万元,年化单利利率区间为10.9%~23.9%。
这一转让动作,被业内视作平安消费金融资产质量承压的显著信号,同时也引发市场对其贷前风险评估及贷后管理能力的质疑。事实上,平安消费金融并非个例,自今年以来,已有包括中银、兴业、中信等在内的10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纷纷加入不良资产抛售行列,消费金融行业处置不良资产的趋势持续加剧。
而近期消费金融领域不良资产处置进程显著加快,背后存在多重驱动因素。宏观经济下行,居民收入不稳定,直接削弱了还款能力;监管部门为防范金融风险,不断强化风险防控与化解要求,促使机构积极处理不良资产;行业竞争激烈,风险持续累积,机构运营压力剧增;同时,为优化财务数据、提升经营指标,消费金融机构也急需加速处置不良资产。
投诉激增,收到百万罚单
根据第三方投诉平台统计数据,平安消费金融的投诉量始终处于高位。用户反馈的问题集中在多个争议领域,其中在“暴力催收”“高额隐形费用”及“未经授权的第三方代偿”等方面较为突出。
截至4月25日,黑猫投诉平台上相关投诉条目超过1.3万条,部分投诉用户反映平安消费金融的催收压力过大,甚至动用第三方机构暴力催收;部分用户投诉称,在申请贷款时被强制下载指定APP,并以“银行卡信息错误”为由冻结账户,变相捆绑用户;更有多名借款人表示,在未被告知的情况下,债务被第三方机构代偿,导致征信记录异常,维权困难。


图片来源:黑猫投诉
平安消费金融作为行业内颇具影响力的机构,因其品牌知名度高,也成为诈骗分子觊觎的“目标”。今年3月,“昆明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公众号发布文章《低利息、秒放款?当心贷款不成反被骗!》,以真实案例揭露不法分子借其名义实施诈骗的行径。

图片来源:昆明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事实上,面对此类诈骗乱象,平安消费金融早在今年2月下旬便发布公开声明,明确表示在办理贷款业务时,不会收取认证费、保证金等任何名目的费用,同时警示消费者,“先转账后放款”均属诈骗行为。
然而,平安消费金融自身在业务合规性上也存在问题。回溯过往,去年7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上海监管局对其开出145万元的罚单,直指其在个人消费贷业务中存在贷前调查不尽职、贷款违规流入股市,以及消费者投诉渠道管理失职等违法违规情形,暴露出其在风控与管理环节的明显短板。

图片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上海监管局
贷后合作机构数量暴增
平安消费金融近期披露的35家贷后合作机构名单,展现出其贷后管理体系的动态变化。数据显示,2023年末其贷后合作方仅10家,到2024年5月和10月,该数量分别增长至17家和28家,形成明显的递增趋势。这种合作机构数量的快速扩充,在消费金融行业中并不常见,背后或与业务规模增长、风险管控策略调整等因素相关。
在合作机构类型方面,律师事务所的加入成为显著特征。目前平安消金与11家律师事务所建立合作关系,占比超过30%。律师事务所的介入,从积极角度看,有助于通过专业法律手段规范贷后管理流程,维护金融秩序;但从另一个层面而言,也引发外界对于其催收方式是否会对消费者造成过大压力的讨论。此外,35家合作机构中不乏蚂蚁集团、美团、携程等互联网大厂背景企业,这反映出平安消金在整合多方资源,借助互联网科技力量提升贷后管理效率。

图源:法询金融研究院
值得明确的是,其股权架构中,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控股股东,持股30%,融熠有限公司、未鲲(上海)科技服务有限公司、锦炯(深圳)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等股东与平安体系存在紧密关联。

图片来源:企查查
在管理层配置上,董事长陈东起、总经理倪荣庆、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陈立洁均拥有超20年中国平安任职经历,这种管理团队构成,在带来平安体系成熟管理经验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在消费金融细分领域持续创新、适应行业变化的挑战。(《理财周刊-财事汇》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