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官方微信已更名为“中国银行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
北京财富管理行业协会特约研究员杨海平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此次更名意味着将银行理财与保险资管纳入统一自律体系,也意味着银行保险资管行业自律的升级。其影响主要包括:其一,通过统一银行保险资管自律体系,提升行业自律的效力;其二,自律机制与监管形成协作,推动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据了解,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成立于2014年9月,是经国务院同意,民政部批准,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直接领导,保险资产管理行业自愿结成,专门履行保险资产管理自律职能的全国性金融自律组织。
目前,该协会共有561名会员单位,涵盖了我国金融市场所有细分领域。其中,已有农银理财、中银理财、交银理财、建信理财等30家银行理财子公司成为协会会员,在全国32家银行理财子公司中,仅信银理财和汇华理财尚未入会。
实际上,今年4月,该协会发布的第二届公开市场投资专业委员会成员名单中,已有浦银理财、招银理财、中银理财、民生理财、信银理财、农银理财、中邮理财、建信理财、光大理财等9家银行理财子公司人士成为协会专业委员会特别委员。6月5日公布的理财子公司会员单位中,已有光大理财、华夏理财、农银理财、平安理财等单位。
目前,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创办的《中国保险资产管理》刊物也已更名为《中国资产管理》。对于更名原因,该刊物表示:“随着资管新规统一监管格局的逐步形成,资产管理行业呈现融合发展态势,来自银行、证券、基金、信托等领域的供稿数量和读者群体持续增长。为更好满足会员读者阅读需求、服务行业发展,《中国保险资产管理》自2024年11月起正式更名为《中国资产管理》。”
近年来,理财业务迅速发展,成为资管行业中的重要赛道。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季度报告(2025年三季度)》显示,2025年三季度,全国共有109家银行机构和32家理财公司累计新发理财产品0.89万只,累计募集资金120.15万亿元。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全国共有181家银行机构和32家理财公司有存续的理财产品,共存续产品4.39万只,同比增加10.01%;存续规模32.13万亿元,同比增加9.42%。
分类别看,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为31.21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比例达97.14%,较去年同期增加0.05个百分点;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为0.83万亿元,占比为2.58%,较去年同期增加0.03个百分点;权益类产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存续规模相对较小,分别为0.07万亿元和0.02万亿元。
目前,除了中国银行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外,银行理财公司主要的自律组织还包括: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和中国银行业协会理财业务专业委员会。其中,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是经财政部、原银监会(现金融监管总局)批准,由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央结算公司)于2016年全资发起设立的中立性理财市场服务机构。主要业务包括:理财登记托管结算业务;理财业务的风险监测与分析;理财大数据库建设、信息和技术服务、市场研究;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和银行理财管理计划业务的综合服务等。
而中国银行业协会理财业务专业委员会是在中国银行业协会领导下,由商业银行、理财公司等成员单位组成的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2年。主要职能包括:制定行业自律公约、进行投资者教育、行业交流和培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