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张欣
11月22日,为凝聚行业智慧、探寻发展新路径,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第二十届21世纪金融年会”在北京盛大召开。
“农业银行将坚定不移扛起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责任,以全周期、全链条服务陪伴科技型企业成长。”在“主题论坛一:金融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农业银行(以下简称“农行”)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郑旭华结合农行实践分享了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思路与成效。他强调,国有大行作为国家金融体系的支柱力量,需以更完善的服务体系、更精准的政策工具,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金融支撑。
“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大家对科技自立自强都有切肤之痛。特别是‘十五五’期间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科技自立自强的成效将为其提供坚实底座。”郑旭华在谈及学习四中全会精神体会时表示,这一认识让农业银行更加明确了在科技金融领域的使命与责任。
据郑旭华介绍,农业银行在科技金融领域的布局起步早、举措实。2017年,总行公司业务部便成立新经济发展处专责服务新经济业态,“在当时的业界走得比较靠前”。此后,农行先后启动科技金融投贷服务体系、未来产业成长系统工程,尤其在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后,将科技金融作为战略性业务重点推进。
如今,农行已构建起“有机构、有政策、有产品、有生态、有工具”的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亮眼数据印证了服务成效:“目前我们科技贷款余额超过4.7万亿元,年增量超过8000亿元,已占到同期贷款增量的50%以上,服务的科技型企业超过30万家。”
在特色领域,农行充分发挥“三农”优势,实现对国家级农业科技高新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服务全覆盖,与全量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建立合作;子公司农银投资与18个AIC股权试点城市签署基金合作协议,基金设立金额和投资项目数量居同业前列。
谈及对科技金融业务的认知,郑旭华直言,商业银行曾普遍存在对科技金融“不愿做、不敢做、不会做”的问题,但实践已打破这一困局。“我们服务的三十万家科技型企业中,贷款客户数量超过10万家,这些客户的贷款质量在整体业务中处于较好水平,这证明广大基层行能够了解科技型企业、精准服务科技型企业。”郑旭华说道。
站在国家战略方面,郑旭华提出,农行将立足“点多、面广、资金量大”的优势,为全国的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加有力、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系统性的全周期金融服务。围绕这一目标的具体实践路径,他从五方面进行了阐述:
在组织体系建设上,农行在全国设立25家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挂牌300多家科技金融专业支行,组建超1300人的专家团队,“通过能力画像形成专家库,让客户经理能快速匹配专家为科技企业提供精准支持”,目前全行已有近5000名直接从事科技金融的客户经理及行业专家。
在评价模式创新上,针对科技企业核心价值在于创新与成长的特点,农行摒弃传统财务数据分析模式,构建专属“五六级”评价模型:对初创型企业评价核心技术、市场潜力等五方面,对成长型企业评价股东实力、产业成长力等六方面,对成熟型企业评价成果转化、创新能力建设等七方面,实现“对科技型企业软实力的硬核定价和信用转化”。
政策工具方面,农行打出组合拳破解“不好贷、不敢贷、不愿贷”难题:制定专门信贷政策指引解决“不好贷”,出台尽职免责细则、鼓励分行建立正负面的清单、适度提高不良容忍度破解“不敢贷”,提升考核权重、探索长周期考核机制等举措解决“不愿贷”问题。通过这些政策组合拳,初步建立了敢贷、愿贷的长效机制。
在产品矩阵打造方面,针对科技型企业需求差异,农行先对全行服务的科技型企业进行多类别划分,再基于细分客群、投贷联动、线上场景、政府征信等五大维度,建立专属信贷产品矩阵。由此构建起覆盖企业从初创期到成熟期、从信用贷款到股权投资、从线下服务到线上场景的全方位产品体系,实现对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陪伴、对各类需求的充分满足以及对典型客群的精准服务。
在推进数字融合的赋能方面,郑旭华表示,农行正推进智慧银行建设,打造的产业金融服务平台导入全国所有科技型企业及上百万家科创相关产业客户,通过评价模型、精准分析和客户经理助手工具,大幅提升服务效率。
此外,农行秉持开放共享理念,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金融+服务”生态圈,通过与政府、创投机构、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的协同,提供“科创贷+股权直投+上市培育”等综合服务模式,已在三千多家企业落地,实现从单点服务到生态赋能的跃升。
“作为国有大行,农业银行将坚定不移扛起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责任。”郑旭华最后表示,农行将以全周期、全链条服务陪伴科技型企业成长,在“十五五”征程上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