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12 07:10:41 股吧网页版
持续优化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来源:人民日报

  以人民为中心建设金融强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尹振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普惠金融取得了长足发展。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迸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应用。金融服务覆盖面迅速拓展,移动支付广泛普及、金融网点优化布局、线上服务深度覆盖。重点群体金融服务可得性显著增强,“三农”、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创新创业者等群体受到密切关注。

  取得这些成就,关键在于始终牢牢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发展普惠金融正是题中之义。金融政策的制定问计于民,金融产品的设计问需于民,金融风险的防范依靠人民。在共享性上,普惠金融不仅关注服务的广度,更关注发展质量和分配公平。普惠金融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不仅关注物质层面的融资需求,也关注人民在健康、养老、教育等更广泛领域的金融诉求。在安全性上,普惠金融将维护金融稳定、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置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努力为消费者创造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金融消费环境。

  从长远看,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人民性是价值引领。能够赢得人民高度信任的金融体系,才能发挥“压舱石”作用,切实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本报记者夏康健整理)

  创新体制机制发展普惠金融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

  研究显示,我国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及新市民等群体的金融服务可得性显著提高,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是银行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借助科技手段,普惠金融业务线上渗透率持续提升,贷款审批周期显著缩短,定制化、批量化、智能化的普惠产品不断涌现。

  保险业加快多元创新。近年来,普惠型医疗、养老保险、农险组合保障等创新发展,有效提升了特定群体风险保障水平。

  财务公司、消费金融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积极创新业务模式,发挥独特优势。消费金融公司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小额分散授信等方式,有效服务灵活就业群体。金融租赁公司广泛布局农业机械、电商物流、绿色能源设备等设备端普惠,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型融资方案。

  金融消费者保护是体系安全运行的重要底线。金融机构探索大数据风控、人工智能反欺诈,提升信息保护和风险提示精准性,完善服务纠纷化解机制。

  展望未来,中国普惠金融将在政策、市场、科技等多重动力驱动下,持续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数字化生态,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构建普惠、绿色、可持续的金融服务体系。

  (本报记者屈信明整理)

  强化战略支撑提升服务质效

  中国农业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黄建勤

  中国农业银行持续深化“三农”普惠发展战略,着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推动普惠金融业务发展。

  坚定人民立场,强化战略支撑。农行将“三农”普惠列为全行三大战略之一,持续加大普惠金融资源投入,积极为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贡献力量。

  强化系统观念,推进集约经营。建立横跨城乡的“三农金融事业部+普惠金融事业部”双轮驱动体系,逐步完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有效激发基层网点服务活力。

  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数智转型。以科技赋能减轻基层负担,持续优化服务质效。打造“农银e贷”体系,覆盖多元场景;构建“普惠e站”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全流程、全天候金融服务;研发数字乡村云平台,推广应用多类场景服务。

  坚守底线思维,提升风控能力。运用金融科技,建立全流程、智能化风险管理体系,创新“集约化监控+集中化作业+条线化管控”融合风控模式,强化重大风险预判与处置能力。

  中国农业银行将统筹好金融服务与可持续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信贷与非信贷服务,持续走好中国特色普惠金融发展之路,为群众提供更便捷的基础金融服务。

  (《新安全》杂志社记者柳青整理)

  支持小微企业绘制科技图景

  中国建设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蒋曙明

  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既要做好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支持和保障,又要服务好科技型中小企业。

  近年来,建设银行将服务小微科技企业作为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向。小微科技企业具有轻资产、高成长、强波动和专业性强的特点,银行在服务过程中面临企业经营数据积累不充分、知识产权估值难、传统模式授信难等问题。对此,建设银行构建了服务小微科技企业的独特方法和经营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效。

  绘制科技创新数字化图景,构建包括科技成果价值、研发创新能力等30余项指标的科创评分评价模型,帮助识别有发展前景的企业。

  针对知识产权估值难的问题,开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内部评估方法。建设银行使用该方法评估专利128万件次,累计估值超7000亿元。

  针对传统模式授信难的问题,创新小微科技企业专属信贷产品。综合企业的经营、科技研发和人才团队、社会认可等要素,为企业提供信用贷款。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建设银行小微科技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1.3%,为超过13万家小微科技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环球时报记者陶明阳整理)

  立足资源禀赋推动融合发展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耿黎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始终坚守服务“三农”、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的战略定位,立足禀赋优势,坚持服务下沉。依托“自营+代理”模式,邮储银行拥有近4万个网点,普惠小微户均贷款金额约80万元。

  邮储银行积极推动普惠金融与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围绕营销、风控、运营、生态圈四大方面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数字化赋能驱动普惠金融转型创新,完善“数字驱动+线下触达+集约审核”全流程智能风控体系,深化立体化营销体系,创新产业链融资模式。推动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养老金融有机融合,打造“3+1”绿色普惠服务体系,构建“三横三纵”养老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下一步,邮储银行将继续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再上新台阶。以专业化服务、精细化策略、特色化产品和新型运营模式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推动客户经营转型,升级“信贷+”服务模式,深化主办行客户服务,加快场景化金融转型;促进线上线下业务平衡发展,以线上做产品和平台,以线下做服务和品牌,双轮驱动延伸普惠金融的服务广度和深度。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郑雪整理)

  把握数字机遇优化产品体系

  交通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沈涛

  作为国有大型金融机构,交通银行持续推进普惠业务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便利度,成效显著。

  创新推出“交银展业通”“交银益农通”品牌和“展业e贷”“益农e贷”产品体系,提升全流程线上服务水平。“云上交行”远程视频服务实现7×24小时服务在线、产品在线。近年来,交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增长率超过30%。

  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勾勒用户画像,对传统模式下无法获得金融服务的“信贷白户”提供有效评级。同时,持续加强同外部数据对接合作,接入百余项全国性数据以及区域性数据,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

  首创科技型小微企业主动授信服务模式,依托隐私计算、数据沙箱等技术,为小微企业精准画像。今年,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开展“五个一”专项行动,深入178个国家级高新园区,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此外,创新推出“企业手机银行普惠专版2.0”,开展“交银展业通周周奖”活动,构建个性化数字普惠产品体系。

  立足新发展阶段,交通银行将把握数字变革机遇,依托科技赋能,为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安全》杂志社记者柳青整理)

  精准对接需求赋能特色农业

  中国人民银行茂名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安康

  中国人民银行茂名市分行紧密围绕茂名特色农业产业,协助地方构建富有茂名特色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建机制,强化金融政策引领。构建“政策+平台+对接”金融服务体系,出台金融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系列指导意见,建立“直通机制”,实现精准对接特色产业金融需求。

  优产业,聚焦金融模式变革。围绕茂名特色农业,推动设立沉香支行、罗非鱼金融服务中心等专营机构,创新“橘红贷”“荔枝担”等金融产品。创新“圈、链、群”整体授信融资模式,实现全链条精准服务。

  强载体,推动数智深度融合。推动成立“数字链农产业联合体”,打通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推动银行累计放贷21.23亿元。

  控风险,突出帮扶担保支持。协助引入珠三角金融市场发达地区农商行进行“结对帮扶”,提升本地机构风控能力;配合用好政策性担保等资金,提高对“三农”领域的风险分担和补偿力度,撬动更多金融资源。

  (马松整理)

  关注新兴产业聚焦专精特新

  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副行长鲍晓晨

  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积极推进普惠金融、科技金融有效衔接与深度融合,加快打造“中小企业、科技企业身边的伙伴银行”。截至目前,分行普惠贷款总量、年投放量双双突破千亿元大关,覆盖5万家小微企业,服务科技企业超过1.5万户,科技贷款余额1600亿元。

  深挖数据价值,践行“数字普惠”发展路径。深入应用数字技术,打通小微企业融资的“最初一公里”。以“数据+模型”描绘企业画像,推出“伙伴e贷”线上产品。助力创新创业,创业担保贷市场份额超过60%。

  发布科技企业“伙伴成长计划”,为企业提供“股权+债权”“境内+境外”的全周期金融服务。聚焦专精特新“小巨人”客群,全面开展“巨能计划”专项行动,实现“小巨人”服务基本覆盖。

  优化信贷布局,助力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以“一链一策一图谱”实现北京市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全面服务。同时,依托科技两重贷、技术创新专项贷款等产品,完善从创新策源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服务。

  (中国城市报记者张永超整理)

  构建良好生态助力转型升级

  中国农业银行河北雄安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刘延军

  中国农业银行河北雄安分行通过“党建引领+科技赋能+生态共建+场景创新”模式,不断完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积极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落实“无还本续贷”等政策,有效减轻了企业“过桥”资金压力。

  立足疏解企业的实际困难,依托金融科技构建供应链产品矩阵,推出“保理e融”等产品,为疏解企业上下游小微企业提供便捷的应收账款融资服务。

  开展服务优质科创企业专项行动,创新评估模式,以“三创一赋能”推动科技成果落地,助力构建良好的科技金融生态,助力科技型企业成长。

  助力雄安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我行以特色产业集群为抓手,制定了17个融资方案,准入765户小微企业,授信总额达11亿元;对设施农业项目实现服务全覆盖,累计授信超过7亿元,投放1.79亿元。同时,创新乡村服务模式,打造“数字淀乡”系统,定制数字人民币硬钱包,实现多场景“一卡通”。

  此外,我行积极争取差异化授权与政策试点,建立了跨部门专班,提供综合服务,以开放平台、协同机制、科技手段和普惠理念助力服务雄安新区发展。

  (本报记者张腾扬整理)

  突破传统模式降低融资成本

  中国建设银行河北雄安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全丽萍

  针对企业特点,中国建设银行河北雄安分行创新推出“雄安新区疏解企业科技贷”,将疏解场景与母公司信用深度绑定——将母公司研发能力、产销体系转化为子公司融资信用,通过“母公司担保+订单承诺”构建三方风险共担机制,实现信用增级与风险防控双重目标。

  通过实地走访园区筛选企业、组建专家团队对接需求,建立疏解科技企业白名单与融资需求档案。突破传统额度测算模式,将母公司销售收入纳入贷款审核依据,单户授信上限300万元;以“母公司连带责任担保+订单承诺”保障企业现金流。提供最长三年贷款期限、灵活还款方式等服务,更好适配企业发展需求。

  雄安新区发展过程中,多样化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分行积极构建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生态圈。创新供应链金融模式,累计为30余个重点项目提供500亿元融资支持;依托全金融牌照,通过股债贷保协同服务赋能科技型企业发展;聚焦高新区、科学园等科创企业集聚区,一户一策提供综合金融解决方案;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实现金融活水对企业的精准滴灌,借助财政贴息政策为企业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

  (本报记者张腾扬整理)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