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有点意思。前两天广州车展刚结束,广汽那边就甩出个大消息:全固态电池中试产线已经建成投产,而且是60Ah以上车规级的批量制造能力。你别小看这个数字,现在市面上大多数实验室里的全固态电芯还在1到10Ah打转,能直接上整车平台的少之又少。广汽这一下子跨过门槛,意味着离真正装车只差一步。
我琢磨着,这不是简单的一条产线落地,而是整个行业风向在变。过去几年,大家都在讲半固态先行,毕竟技术路径更成熟,像卫蓝、赣锋这些企业早就实现了量产装车。但全固态才是“终极方案”,安全性和能量密度都压传统锂电池一头——没有电解液泄漏风险,锂枝晶问题也能有效抑制,说白了就是不怕烧、不怕炸。
可难点也在这儿。国轩高科的专家都说了,硫化物路线眼下良品率低、成本高、生产效率上不去,2030年前商用希望渺茫。全球范围看,中日韩欧美基本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谁也没真正摸到大规模商用的门把手。但广汽这次把中试线拉起来,说明他们至少在工艺验证和工程化层面有了实质性突破。
更值得玩味的是节奏。中金最近也发了研报,说2025年产业链价格企稳,供需改善,新一轮上行周期要来了,储能会成为核心推手。而新技术周期里,固态电池是主线之一。宁德时代说2027年有望小批量生产,国轩也在搞“金石电池”中试,蜂巢能源年底要完成10Ah体系开发,亿纬锂能的“龙泉二号”已经开始面向人形机器人和低空飞行器供货了。
你看,这盘棋不止在车上走。从电动车到机器人、AI装备、飞行汽车,高端应用场景正在打开。高工产研预测2035年全球锂电池出货量达10TWh,固态电池渗透率能做到5%到10%,市场空间明摆着。
不过话说回来,技术领先不等于商业成功。最终拼的不是谁先发布,而是谁能率先让老百姓不用为新技术多掏钱。现在广汽这边能量密度据说快翻倍了,要是能把成本压下来,再配上他们自家的弹匣电池、星灵架构这些底子,那才是真正杀出重围的筹码。
投资路漫漫,愿与大家相伴同行,点赞支持,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