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条大容量全固态电池产线建成,广汽又一次站在了行业技术革新的前沿。
这条由广汽集团打造的产线,不仅是国内首个具备60安时以上车规级全固态电池批量制造能力的生产线,更标志着我国在下一代动力电池领域的产业化进程迈出了实质性一步。目前产线已进入小批量测试生产阶段,按照计划,2026年将开展小批量装车实验,2027年至2030年间逐步推进规模化量产。
与传统锂离子电池最大的不同在于,全固态电池彻底摒弃了液态电解液,采用自主研发的固态电解质材料。这意味着电池在高温环境下的稳定性大幅提升——可承受三四百摄氏度高温,远超传统电池一百多至近两百摄氏度的极限。安全性跃升的同时,能量密度也实现翻倍增长。据广汽方面透露,新电池的能量密度比现有产品高出近一倍,原本续航500公里以上的电动车,在搭载后有望突破1000公里。
这背后是生产工艺的关键突破。负极制造从传统的原浆、涂布、滚压三道独立工序,整合为干法“三合一”工艺,不仅提升了效率,还显著降耗。而面容量最高达到7.7毫安时每平方厘米的技术指标,也为高能量密度提供了基础支撑。
看到这一进展,我第一反应是: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技术迭代,而是整个电动出行生态可能被重构的信号。续航焦虑和安全问题长期制约电动车普及,而全固态电池正是冲着这两个痛点来的。广汽能率先建成大容量产线,说明其在材料研发、工艺工程和产业化落地上的协同能力已经走在了行业前列。
当然,我也清楚,从实验室到产线,再到大规模上车应用,仍有成本控制、循环寿命、供应链配套等多重挑战待解。但至少现在,广汽已经拿到了入场券。比起一些还在PPT阶段的企业,这种实打实的产线落地更具说服力。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广州车展上,广汽专门设立了“科技广汽”展区,展出飞行汽车GOVY AirCab和人形机器人GoMate Mini。这些动作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广汽不再只是造车,而是在构建面向未来的立体化出行科技生态。全固态电池作为核心能源载体,正是这个生态中最关键的一环。
我始终认为,真正的技术领先不是靠口号,而是看有没有把创新转化为可量产、可验证的产品能力。就这一点而言,广汽这次确实交出了一份值得期待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