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建成国内首条大容量全固态电池产线,能量密度翻倍、续航破千公里在望! 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可能重塑整个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格局。作为传统车企中少有的在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掌控的案例,广汽此举释放出强烈信号:一场由电池革命引领的产业洗牌正在加速到来。
技术革新:从“三合一”工艺到固态电解质
根据央视新闻及广汽官方披露信息,这条产线的核心突破在于两大环节。一是负极制造采用干法“三合一”工艺,将传统液态电池所需的原浆、涂布、滚压三道工序集成,显著提升效率并降耗。改进后的面容量最高达7.7mAh/cm,远超传统湿法工艺的5mAh/cm以下水平。二是彻底摒弃液态电解液,转而使用自主研发的高强致密复合电解质膜,具备不可燃、耐高温(可承受三四百摄氏度)特性,从根本上解决热失控与自燃风险。相关测试显示,新电池已通过穿钉、裁切、200℃热箱等极端安全测试,安全性实现质的飞跃。
性能跃迁:能量密度翻倍,量产路径清晰
广汽方面透露,其开发的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接近现有电池的**一倍**,达到超400Wh/kg水平。这意味着搭载该电池的车型,有望将500公里以上续航提升至1000公里以上,彻底缓解用户的里程焦虑。目前产线已具备60Ah以上车规级全固态电池的小批量生产能力,并计划于2026年进行小批量装车实验,目标应用于昊铂品牌车型;2027至2030年间逐步推进批量生产。若如期落地,广汽将在下一代动力电池竞争中占据先发优势。
战略协同:全栈自研+开放合作构建护城河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技术突破并非孤立事件。它与广汽正在进行的“番禺行动”深度绑定——通过导入IPD、IPMS等管理体系重构研发流程,研发成本已降低超10%,新车开发周期缩短至18-21个月。同时,广汽正以更开放姿态整合外部资源:与华为联合打造“启境”品牌,全栈搭载乾崑智驾与鸿蒙座舱;与宁德时代共建换电生态;与麦格纳合作实现欧洲本地化生产。这种“核心技术自研+关键领域合作”的双轮驱动模式,正在帮助广汽应对当前销量下滑、利润承压的困境,为未来赢得战略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