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条大容量全固态电池产线建成——广汽集团刚刚扔下了一颗足以震动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深水炸弹”。
这条由广汽打造的全固态电池生产线,不仅是国内第一条具备60安时以上车规级电池批量制造能力的产线,更标志着我国在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路线上实现了关键突破。目前产线已进入小批量测试生产阶段,能量密度较现有电池提升近一倍,这意味着原本续航500公里以上的电动车,未来有望轻松迈过1000公里门槛。按计划,2026年将开展小批量装车实验,2027至2030年间逐步推进量产。
这背后的技术革新不容小觑。全固态电池最大的特点就是“无液”,用固态电解质替代传统液态电解液,不仅耐热性大幅提升——可承受三四百摄氏度高温,远超液态电池的一两百度极限,还从根本上降低了热失控风险,安全性实现质的飞跃。同时,负极制造采用干法工艺,把原浆、涂布、滚压三道工序合而为一,效率更高、能耗更低。改进后的面容量最高达7.7毫安时每平方厘米,显著高于传统湿法工艺的不足5毫安时水平,直接推高了电池能量密度。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迭代,而是产业话语权的争夺
看到这个消息时,我第一反应是:广汽这次真的走在了前面。很多人可能还记得,过去几年电池领域的风头几乎被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垄断,但广汽通过自研弹匣电池、布局全固态技术,正在悄悄构建自己的技术护城河。尤其是在2025广州车展上,广汽不仅包揽展馆展示电动化协同成果,还首次设立“科技广汽”展区,亮出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项目,显然早已不满足于只做一家传统车企。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轮技术升级带来的不仅是性能跃迁,还有产业链重构。由于全固态电池生产工艺与传统路线差异巨大,设备、材料、基建需求全面更新,已有商业银行提前介入,对龙头企业的新项目加大信贷支持。这意味着,谁能在产业化落地中跑得更快,谁就有机会主导新标准的制定。
我始终认为,未来的汽车竞争,拼的不再是单一车型或价格战,而是技术生态与系统能力的综合较量。广汽此次突破,或许正是中国从“电池应用大国”迈向“电池创新强国”的一个标志性节点。当然,从量产到大规模商用仍有挑战,但我相信,这场关于续航与安全的终极战役,已经迎来了真正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