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条大容量全固态电池产线建成,广汽又一次走在了行业前面。
这条由广汽集团打造的全固态电池生产线,不仅是国内首个具备60安时以上车规级全固态电池批量制造能力的产线,更标志着我国在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路径上实现了关键突破。目前产线已进入小批量测试生产阶段,按照计划,2026年将开展小批量装车实验,2027至2030年间逐步推进规模化量产。最引人关注的是,这款全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比现有主流电池高出近一倍——这意味着原本续航500公里以上的电动车,未来有望轻松迈过1000公里门槛。
这背后的技术革新并不简单。传统液态锂电池依赖电解液作为离子通道,存在热失控风险,而全固态电池彻底“去液化”,采用自主研发的固态电解质材料,耐热温度可提升至三四百摄氏度,远超传统电池的一两百度上限,安全性实现质的飞跃。同时,在制造工艺上,广汽引入干法电极技术,将原本涂布、滚压、原浆三道工序合而为一,不仅降低了能耗,还把电极面容量从不足5mAh/cm提升到最高7.7mAh/cm,直接推高了能量密度。
看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广汽这次的战略定力。当不少车企还在为半固态电池量产发愁时,广汽已经悄悄完成了从中试到产线落地的关键跨越。尤其是在广州车展上,冯兴亚公开透露这一进展后,紧接着央视新闻重点报道,显然不是偶然的宣传节奏,而是技术积累到一定阶段后的水到渠成。
当然,我也清楚全固态电池离大规模商业化还有距离。成本控制、循环寿命、供应链配套都是待解难题。但广汽这一步的意义,不在于立刻替代现有电池,而在于抢占技术制高点。就像当年宁德时代押注磷酸铁锂一样,谁先拿下量产能力,谁就有可能主导下一回合的话语权。
更值得留意的是,商业银行已经开始介入这类项目的基础建设与设备投入,说明资本端也看到了其产业化前景。结合华为强调“安全是最大的豪华”、蔚来深化轻量化材料应用等行业动向来看,整个新能源汽车的竞争重心,早已从“堆配置”转向“底层技术创新”。广汽这波操作,不只是造一块电池,更像是在下一盘关于未来十年技术生态的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