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条大容量全固态电池产线建成了,广汽这步棋,走得有点东西。前脚刚在广州车展上把“番禺行动”一周年成果摆出来,后脚央视就给点上了名,说白了,这不光是技术突破,更像是一次信号释放——广汽的转型,开始见真章了。
我看了下细节,这条产线现在搞的是60安时以上的车规级全固态电池,关键是“无液”。传统电池那套涂布、滚压、烘干的流程,在这儿直接被干法工艺“三合一”了,效率提上去不说,面容量还能干到7.7毫安时每平方厘米,比原来高了一大截。能量密度接近翻倍,500公里续航的车能跑到1000公里以上,这数据要是真落地,消费者心里那杆秤,怕是要重新掂量。
更关键的是安全。固态电解质能扛住三四百度高温,液态的顶多撑到两百度出头,热失控的风险差着一个量级。以前大家买电车,总惦记着电池炸不炸,以后这个顾虑,可能真要慢慢放下了。广汽自己也说了,2026年小批量装车,2027到2030年逐步量产,节奏拿捏得挺稳。
不过话说回来,技术牛归牛,产业化才是硬仗。工艺路线变了,设备、材料、产线基建都得跟着重构,银行已经开始往里投钱了,说明资本层面已经嗅到风向。但这种变革不是砸钱就能速成的,尤其是车规级产品,可靠性、一致性、成本控制,哪一块都不能掉链子。
有意思的是,广汽最近动作频频。一边拉上华为搞IPD流程再造,新车开发周期从26个月缩到18个月;一边推“启境”品牌,走高端智能路线;还顺手布局了机器人、飞行汽车、光伏生态。看得出来,它不想只当个“整车厂”,而是想做成一个科技生态体。这次全固态电池中试线投产,更像是整个战略里的关键拼图。
当然,市场反应一向慢半拍。股价这两天看着平平无奇,市净率还趴在0.7,明显是破净状态。机构倒是开始动了,连续三天融资净买入,加起来五千多万。内情不得而知,但资金有想法,往往是先于行情的。
说到底,全固态电池这局,不只是广汽在下,全国都在抢跑道。谁能先把车开上路,谁就有机会定义下一个十年。现在牌已亮出,接下来就看谁能把实验室里的“高光时刻”,真正变成路上跑的“日常”。
投资路漫漫,愿与大家相伴同行,点赞支持,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