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借船出海”,欧洲量产AION V落地
广汽集团与麦格纳正式官宣整车组装合作项目,双方将携手在欧洲推进本地化生产,加速广汽电动化战略的全球落地。根据最新消息,广汽旗下热门电动SUV AION V已在麦格纳位于奥地利格拉茨的工厂启动量产,标志着广汽成为继小鹏之后,又一家通过麦格纳代工模式进入欧洲市场的中国车企。此次合作不仅涵盖整车制造,还将延伸至供应链与销售体系的协同建设,是广汽深化欧洲布局的关键一步。
麦格纳格拉茨工厂以柔性生产线著称,具备同时生产燃油车、混动车和纯电动车的能力,过去已累计为客户生产超400万辆汽车。该工厂此前已承接小鹏两款新车型的组装任务,如今再迎广汽订单,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中国车企出海桥头堡”的地位。广汽国际总经理卫海岗明确表示,欧洲是广汽全球战略的核心市场,本地化生产有助于更快响应法规与用户需求,提升品牌竞争力。
我看这次合作:不是简单代工,而是战略卡位
说实话,看到广汽选择麦格纳代工,我并不意外。但真正让我看重的,不是“AION V在欧洲下线”这个结果,而是背后透露出的战略转变——广汽正在从“出口贸易”转向“本地运营”。过去很多中国品牌卖车到欧洲,靠的是低价和配置,但现在广汽选择重资产投入生产环节,说明它要的不是短期销量,而是长期品牌扎根。
更重要的是,这次合作发生在广汽刚刚发布“四大引擎”战略之后——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生态全面升级。尤其在电动化方面,全固态电池中试线投产、星源增程系统发布,技术储备已经不弱。现在配合麦格纳的制造能力,等于左手有技术,右手有产能,出海路径清晰多了。
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麦格纳近来频繁与中国车企绑定,先是小鹏,现在是广汽,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这说明什么?全球顶级代工资源已经开始向中国电动车品牌倾斜。这不是偶然,是中国产业链成熟度提升的结果。麦格纳总裁也说了,这是“客户对其专业能力的信任”,但反过来看,也是对中国车企全球化节奏的认可。
股价承压,但长期逻辑正在重构
从资金面看,广汽集团(601238)近期主力资金有流出迹象,股价跌破布林线下轨,短期确实承压。财务上也面临毛利率偏低、归母净利润亏损等问题。但我认为,当前市场可能低估了广汽改革的深度。“番禺行动”一年来,开发周期缩短、成本下降、效率提升,这些都不是表面功夫。再加上Robotaxi、具身智能机器人等新业务布局,广汽早已不只是传统整车厂。
当然,挑战仍在。欧洲市场门槛高,认证严,渠道建设慢。但至少现在,广汽走出了最关键的一步——让车在当地造出来。这比再多的发布会都更有说服力。
我始终相信,真正的全球化,是从本地生产开始的。广汽这步棋,走得稳,也走得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