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全固态电池中试产线建成试产——这个消息在2025广州车展首日一经释放,立刻成了行业焦点。不是因为概念多炫,而是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明确表示:他们已具备60Ah以上车规级全固态电池的批量制造条件,正朝着小批量装车搭载迈出关键一步。这意味着,曾经被看作“下一代技术”的全固态电池,正在从实验室走向量产前夜。
这次突破并非偶然。资料显示,广汽自2016年便启动全固态电池研发,早期尝试聚合物体系未果后,果断转向氧化物、最终聚焦于离子电导率更高的硫化物电解质路线。目前采用“硫化物+聚合物”双轨并行策略,结合高面容量固态正极与第三代海绵硅负极技术,实现了400Wh/kg以上的能量密度——比当前主流液态电池提升超50%。简单换算,这能让电动车轻松实现1000km以上的续航,且安全性更高、体积更紧凑。按照规划,这项技术预计2026年将率先搭载于昊铂车型。
除了电池技术,广汽此次还系统性展示了“番禺行动”改革一周年的成果。通过全面导入IPD(集成产品开发)流程,新车开发周期从26个月压缩至18~21个月,业务效率提升约50%,研发成本下降超10%。与此同时,“四大引擎”战略清晰展开:新技术打底、新产品跟进、新服务铺开、新生态协同。2026年计划推出的9款新车型,正是基于这套新体系的首批成果。而像埃安UT super这种与京东、宁德时代联手打造的“类家电”购车模式,以及覆盖全国204城的超级充电网络和GoLink智能生态链,也让人看到广汽不只是造车,更在重构用户出行体验。
说实话,作为一个长期关注自主车企转型的人,我曾对广汽的变革持观望态度。但这一次,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不是PPT上的愿景,而是实打实的技术节点、可量化的效率提升、清晰的时间表。尤其是全固态电池从中试到即将装车的节奏,已经走在了国内多数车企前面。当然,挑战依然存在——硫化物体系对生产环境要求极高,成本控制仍是难题,真正大规模商业化还需时间。但从60Ah电芯的批量制造能力来看,广汽显然已经跨过了最艰难的门槛。
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用系统思维推动变革。IPD流程优化研发,IPMS体系打通营销,再加上与华为、腾讯、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的深度绑定,广汽不再是一个传统的汽车制造商,而更像是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科技出行平台。虽然股价短期波动难免,但在技术储备和战略布局上,广汽这一轮转身,确实值得重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