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全固态电池中试产线建成试产——这可能是今天整个新能源汽车圈最值得关注的一条消息。就在2025广州车展上,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亲自宣布:广汽全固态电池中试产线已经正式建成并进入试产阶段,目前已具备60Ah以上车规级全固态电池的批量制造能力,标志着向小批量装车应用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这一进展并非空穴来风。从多家媒体披露的信息来看,包括《上海证券报》、财联社、人民财讯等均在同一日(11月21日)报道了该消息,信息高度一致,说明广汽此次动作是经过精心准备的战略发布。值得注意的是,“中试产线”意味着这不是实验室里的技术验证,而是接近量产前的关键环节,重点在于工艺稳定性、一致性与成本控制的测试。而“60Ah以上车规级”则表明其产品已满足整车应用的基本能量密度和安全标准要求,具备搭载在主流电动车型上的潜力。
技术突破背后的现实意义
我一直在关注国内动力电池的发展路径,从液态锂电到半固态,再到如今广汽喊出“全固态电池中试”,这个节奏比很多人预想得更快。要知道,全固态电池被公认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核心方向,它理论上能实现更高能量密度(有望突破500Wh/kg)、更长寿命以及更强的安全性——不再担心热失控起火。如果广汽能在未来两三年内实现小批量装车,那将是中国车企在核心技术领域一次真正的突围。
当然,我也保持一定的审慎态度。中试成功不等于大规模量产,材料成本、循环寿命、界面阻抗等问题仍需持续攻关。目前全球范围内还没有任何一家企业真正实现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落地,丰田曾多次推迟其量产计划。因此,广汽这一步虽关键,但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但从公司战略角度看,广汽此举无疑释放了强烈信号:它不想只做传统车企转型的跟随者,而是要在电动化核心赛道上争夺话语权。尤其是在当前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特斯拉依托4680+一体化压铸不断巩固优势的背景下,广汽若能借全固态电池实现差异化突破,或将重塑市场格局。
再看资本市场反应,截至今日收盘,广汽集团股价报7.60元,下跌2.31%,成交额2.70亿元。市场似乎对这项技术进展尚未给予即时正向反馈,可能源于投资者更关注落地时间和成本可控性。但我认为,这类底层技术创新的价值往往不会立刻体现在股价上,而是为长期竞争力打下基础。
说到底,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早已不只是销量和价格战,而是核心技术储备的较量。广汽这次把全固态电池从中试推向台前,不只是为了博眼球,更是在下一盘关于未来十年技术主导权的大棋。我看好这种愿意投入“硬科技”的企业,哪怕前路依然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