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全固态电池中试产线建成试产——这可能是今天中国汽车产业最值得关注的一条技术进展。就在2025广州车展上,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公开透露,广汽全固态电池中试产线已经正式建成并进入试产阶段,具备60Ah以上车规级全固态电池的批量制造能力,标志着其向小批量装车搭载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这一消息由多家权威媒体在今日集中报道,包括上海证券报、财联社和人民财讯等,信息高度一致:广汽目前已完成中试线建设,且聚焦于满足车规级标准的大容量电池(60Ah以上),并非实验室样品或小安时产品。这意味着广汽在全固态电池从研发到量产的转化路径上,已突破关键瓶颈,开始进入工程验证与实车适配的新阶段。
全固态电池被公认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核心方向,相比当前主流的液态锂离子电池,它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循环寿命和充电速度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尤其是安全性方面,由于完全去除易燃电解液,热失控风险大幅降低,这对提升电动车整体安全水平意义重大。而广汽此次明确提到“车规级”和“批量制造条件”,说明其技术路线已初步通过工艺可行性验证,不再是纸上谈兵。
我一直在关注国内车企在电池领域的自主化进程,说实话,很多企业还在依赖外部电池供应商,真正能从材料体系到制造工艺全流程自研的企业凤毛麟角。广汽这次的动作,让我看到了一种不一样的决心。他们没有选择简单地采购电芯,而是亲自下场建中试线,意味着对底层技术拥有更强的掌控力。尤其是在当前新能源汽车价格战激烈、利润空间压缩的背景下,谁掌握了核心三电技术,谁就掌握了成本与性能的双重话语权。
当然,我也清楚,中试只是通往量产的中间一步。接下来还要面对良品率提升、成本控制、系统集成以及整车匹配等一系列挑战。但至少现在可以确认,广汽已经站在了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赛道的前列,而且是为数不多明确提出“车规级大容量”目标并取得实质进展的传统车企之一。
结合当前市场来看,尽管广汽集团股价今日微跌2.31%,报收7.60元,成交额达2.7亿元,短期资本反应可能偏谨慎,但我认为这种技术创新带来的长期价值,远非一个交易日的波动所能反映。特别是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突破1280万辆的大背景下,技术迭代的速度正在决定企业的未来天花板。广汽若能在全固态电池领域率先实现装车落地,不仅将重塑自身品牌竞争力,也可能改写整个行业的技术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