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汽车跨界动作百出,奇瑞纵横G700挑战长江,仰望U8“浮水行驶”屡屡上演。新能源汽车的“水陆两栖”现象是一种安全冗余,还是未来趋势?在15日举行的2025琶洲水上运动嘉年华上,有企业负责人表示,新能源交通与水上运动的结合已经成为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有利于全面做大珠江水上生活新形态。
11月15日,2025琶洲水上运动嘉年华在黄埔涌巨人帆艇汇1号码头和琶洲南TOD码头、华樾码头三处水域同步启幕。尾波冲浪、摩托艇、皮划艇、桨板等多元潮酷水上项目在三大水域密集出现。记者看到,在黄埔涌水道上,两台形似汽车跑车的“水上超跑”在水面疾驰,溅起巨大的浪花。身处艇上体验的人群,不断发出尖叫和欢呼声。
活动现场,记者留意到,组委会在安全方面做足准备,并积极探索未来更多汽车水上运动的可能性。目前,出于安全考虑,新能源汽车“水陆两栖”活动多由车企负责组织和策划。接下去,随着更多场景开拓和第三方的加入,新能源汽车“水陆两栖”将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呈现。“水陆两栖”甚至不是终点,新能源汽车正在更多元、更多维的方向演进。以广汽为例,此次全运会,广汽不仅确保7*24小时出行保障,还提供自动驾驶、机器人、飞行汽车等智能化出行服务。高域相关负责人表示,与景点结合,为旅客提供低空文旅场景,是Aircab在城市短途接驳之外的主要应用场景。
“水陆两栖跨界现象的出现,是企业技术实力的展示,也预示着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对水上运动的开展更是一种想象力和契机。”广东巨人帆艇体育产业公司董事长孔德智表示,强大的涉水能力或应急浮水功能,确实能提供额外的安全保障和乐趣,同时,它也迎合了户外探险爱好者对“抵达无人之境”的装备需求。
同时,专家也提醒,水陆两栖车兼具汽车和船舶的双重属性,目前在身份认证、安全标准、上路(上水)许可、驾驶员资质等方面都缺乏明确统一的法规。车辆在水中的行驶速度、稳定性、续航时间与传统船只相比仍有差距。在日常使用中,仍需保持理性,绝不能将其完全等同于船只,并需时刻对自然水域保持敬畏。比如喜欢越野的车友,也可以体验水上运动项目。汽车浮水也可以和水上船艇进行对比竞技,增加人们的关注度,从而做大珠江的水上运动文化。
据介绍,水上嘉年华活动更是依托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的产业优势,为水上运动产业注入智慧运营、数字文娱、智能制造等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