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4-27 14:01:40 股吧网页版
谁在掉队?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开启三甲“守位战”
来源:南方都市报


K图 601229_0


K图 601169_0

  北京银行、上海银行作为曾长期占领国内城商行总资产榜一、榜二的老大哥,已经进入城商行总资产前三“守位战”;2024年末,两家银行总资产分别守住了第一、第三位置,但后来者已逼近身前。

  2024年,北京银行营收699.2亿元,净利润258.9亿元;上海银行营收529.9亿元,净利润235.6亿元。两家银行营收同比增速均在4.8%左右,但上海银行净利润增速(4.4%)高于北京银行(0.6%)。Wind数据显示,北京银行去年营收保持国内城商行第二;但净利润已被宁波银行超越,排名跌落至第三;上海银行营收、净利润维持住了城商行第四位置。

  业绩增速分化背后,2024年,上海银行人均创收、创利分别比北京银行高近26万元、37万元,成本管控优势更明显;2024年末,上海银行金融投资占总资产比例42.6%,显著高于北京银行,去年投资收益高增带动营收增长。资产质量方面,2024年末,北京银行不良率为1.31%,高于上海银行的1.18%;然而,按监管规则,2024年末上海银行不良认定缺口或超百亿元,北京银行不足2亿元,上海银行不良认定标准更宽松。

  北京银行净利润排名跌至第三

  上海银行总资产勉强守前三

  立足北京、上海两大城市,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先天条件优厚;两家银行无论是总资产,还是营收、净利润均曾占据国内城商行榜一、榜二位置多年。如今,似乎仅剩总资产依旧留有“双雄”昔日“巅峰会面”的印记。

  Wind数据显示,2024年末,北京银行总资产4.22万亿元,继续位居城商行榜首;上海银行总资产3.23万亿元,排在江苏银行之后,勉强维持住第三位置,宁波银行总资产与上海银行差距已经缩小至1000亿元左右。2024年末,总资产前五的城商行总资产同比平均增长12.4%,上海银行增速(4.6%)垫底,北京银行(12.6%)倒数第二。

图片

  数据来源:wind

  2024年,北京银行营收699.2亿元,与上一年相比保持国内城商行第二;净利润258.9亿元,被宁波银行(272.2亿元)超越,排名从第二跌至第三。上海银行营收、净利润分别为529.9亿元、235.6亿元,均维持城商行第四。2024年,北京银行、上海银行营收增速均在4.8%左右,净利润增速分别为0.6%、4.4%。在去年总资产前五城商行中,两家银行营收、净利润增速均包揽最后两名。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银行去年总资产扩张速度是上海银行近3倍,但营收增速却与上海银行接近,并没有显示出优势。2024年,北京银行利息净收入519.1亿元,同比增长3.1%,占营收比例74.3%;生息资产日均规模同比增长8.1%,但受年初贷款LPR重定价、存量按揭贷款利率调整及市场利率下行等影响,净息差同比下降0.07个百分点至1.47%。利息作为北京银行核心收入,去年依旧受利率下行影响。

  2024年,上海银行利息净收入324.9亿元,同比下降7.6%,占营收比例61.3%;生息资产平均余额同比增长6.4%,但净息差同比下降0.17个百分点至1.17%,净息差在已公布财报的34家A股银行中垫底。大本营扎根上海这个国际金融中心,上海银行资产定价和吸收资金成本展现出更“卷”特性。2024年上海银行发放贷款和垫款平均收益率3.76%,低于北京银行(3.94%),且同比下降0.51个百分点,下降幅度大于北京银行(0.25个百分点);吸收存款平均付息率1.92%,高于北京银行(1.85%),但去年同比下降0.16个百分点,降幅略高出北京银行0.04个百分点。

  上海银行去年在利息净收入缩水下还能保持营收增长,主要来自金融投资收益。2024年,上海银行其他非利息净收入165.41亿元,同比增长60.55亿元,增幅57.75%。上海银行表示,主要是把握市场利率波段,加快金融资产流转,带动投资收益同比增长较快。同期,北京银行其他非利息净收入145.5亿元,同比仅增长15.4%。2024年末,上海银行金融投资占总资产比例为42.6%,较北京银行高出8.5个百分点。

  人均薪酬均逼近50万

  北京银行人均创利较上海银行少近40万

  2024年,上海银行以北京银行约1/3的总资产扩张速度,依靠金融投资获得了与后者几乎相同的营收增速。北京银行在财报中直言要深化轻资本转型,2025年进一步推动投资银行轻型化,优化收入结构;其中提到,结合债券市场流动性波动及利率走势,增强优质债券资产构建能力,积极把握波段机会,加强流转力度,提升综合收益。

  投资短期高收益的另一面是波动大,2025年一季度,债市调整,上海银行公允价值变动浮亏22.5亿元,但“其他债权投资”账户中债券投资积累的收益依旧为了2025年“释放”业绩增加了砝码。今年一季度,在公允价值变动大亏情况下,上海银行投资收益同比大增118.8%至65.5亿元,营收占比提升25.3个百分点至48.2%,几乎撑起了收入半边天。

  业务结构差异背后,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在人均效益和成本控制上也分化明显。2024年末,北京银行员工总数20138人,较上一年增加693人;上海银行员工总数14194人,较上一年减员171人。北京银行去年员工薪酬支出98.8亿元,上海银行员工成本70.2亿元,以此计算,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去年人均薪酬分别为49.1万元、49.5万元,分别较上一年增长1.9%、1.7%。

  两家城商行员工平均年薪接近,但北京银行人均效益却落后上海银行不少。2024年,上海银行人均创收分别为373.3万元,高出北京银行26.1万元;人均创利166万元,高出北京银行37.4万元。

  2024年,上海银行业务及管理费占营收比例为23.8%,同比下降0.79个百分点;北京银行占比为29.1%,较上一年上升0.25个百分点,上海银行在运营成本管控上更显优势。

  两家银行均在财报中提及2024年加大数字化转型投入,上海银行称,持续加大信息科技投入,赋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围绕客户经营,增加对网点布局优化、机具设备功能改善等方面的投入;同时“分类、细化、穿透”主动降本增效,缩减内部管理费用,优化成本结构。

  北京银行表示2025年通过三个方面优化费用结构,提升成本效益。一是保持科技研发投入,推动数字化经营模式升级,提升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二是加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吸引并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强核心竞争力;三是优化网点布局,合理控制固定和运营成本,提升产能效率。

  北京银行不良率更高

  上海银行不良贷款认定缺口或超百亿

  除了运营成本高,北京银行信用减值损失比例同样高于上海银行,是其净利润增速低于上海银行的另一原因。

  2024年,北京银行信用减值损失201亿元,同比增长9%,占营收比例28.8%;上海银行信用减值损失124.5亿元,同比增长8.9%,占营收比例为23.5%,北京银行信用减值成本比上海银行高5.3个百分点。

  从资产质量看,2024年末,北京银行不良贷款率1.31%,同比下降0.01个百分点,连续4年下降;上海银行不良率1.18%,同比下降0.03个百分点,连续两年下降。

  兴业证券在研报中指出,2016年开始,因经济结构转型制造业进入去产能阵痛期,北京银行因踩雷渤海钢铁、中信国安、北大方正、康得新等大型企业风险事件,大额信贷风险持续暴露,拖累资产质量,不良率持续上行。2020年末,北京银行不良率达到1.57%高位,不良贷款余额246亿元。

  近年,北京银行加大不良拨备计提力度,带动信用成本上行;同时,加大核销出清存量不良。财报显示,2020年以来,北京银行年度不良核销及转出金额连续超百亿元。2024年核销及转出金额同比进一步增长34.3%至178.3亿元,去年不良贷款处置对不良率下降贡献明显。但加大核销的一个“负面作用”是,虽然北京银行去年不良率继续下降,但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下降了8.03个百分点至208.75%,风险抵补能力下降。

  上海银行不良率虽然低于北京银行,但资产质量压力或更加“隐秘”。近年,上海银行同样经历资产风险暴露,如曾经第一大对公行业房地产,还有消费贷、批发零售业,2020年这三大领域不良贷款占到该行全部不良的78%,不良率分别达到2.39%、1.87%、6.64%。

  上海银行自2021年开始加大不良核销及处置力度,不良贷款核销力度在2023年达到顶峰,核销转出规模高达146亿。2024年,上海银行不良核销转出141.5亿元,同比下降3.3%;不良贷款余额165.8亿元,较上一年末减少0.25亿元。

  无论是从不良率还是新不良生成看,2024年,上海银行资产质量似乎都在好转。但根据《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已发生信用减值的资产应进入不良,而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金融资产实行三阶段预期信用损失划分,上海银行在财报中对金融资产“第三阶段”的定义是“对于初始确认后发生信用减值的金融工具,按照整个存续期的预期信用损失计量损失准备”,即按监管统计口径,上海银行不良贷款应与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中第三阶段的贷款金额持平。

  财报显示,2024年末,上海银行第三阶段贷款和垫款为281.4亿元,较该行披露的不良贷款余额高出115.6亿元;而北京银行第三阶段贷款和垫款与不良贷款差值仅为1.9亿元。可见,上海银行对不良贷款的认定较北京银行大为宽松。

  考虑到《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实施过渡期至2025年12月31日,今年上海银行或将面临补足不良认定缺口压力。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黄顺威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