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牛”退潮,银行非息收入承压;央行重启买卖国债,拐点将至?
“前三季度31家上市银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负,招商银行单家亏损88.27亿元。”
“建设银行投资收益同比增长150.55%,靠‘卖债’锁定浮盈逆转颓势。”
债市波动传导至银行业绩,三条路径影响资本市场
2023年前三季度,受债市波动与净息差持续收窄双重挤压,多家上市银行营收压力加剧,“债牛”红利明显消退。部分银行通过兑现债券浮盈对冲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下滑对非息收入的拖累。随着央行重启国债买卖操作,银行债券投资逻辑正从被动配置转向主动管理,旨在提升非息收入占比并构建抗周期盈利模式。
债市波动通过资金流动、情绪传导和利率变化三条路径影响股市。债市收益率上升可能引发股市资金外流,如2025年债市急跌期间机构抛售股票补仓;债市暴跌易引发市场恐慌情绪,导致股债双杀,典型案例如2022年11月A股跟随债市下跌一周;而债市崩盘往往伴随利率跳升,进一步压制企业估值,形成股债共振下行局面。
银行应对分化:卖债自救与资产质量改善并行
上市银行普遍面临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大幅下滑压力。数据显示,招商银行、华夏银行等31家银行该项收益为负,其中招商银行前三季度亏损达88.27亿元。为缓解冲击,部分银行选择高位减持债券以锁定浮盈。建设银行前三季度投资收益同比增长150.55%,成为少数实现非息增长的国有大行。
与此同时,资产质量改善亦支撑业绩表现。重庆银行不良贷款率降至1.14%,江阴银行净息差回升,显示区域性银行在风险化解与定价能力上有所突破。整体来看,银行正逐步摆脱单一依赖息差盈利的模式,探索以主动投资管理和综合金融服务增强抗周期韧性。
历史复盘:股债关系并非简单跷跷板
历史经验表明,债市与股市联动密切。2022年11月债市暴跌后,A股连续下跌一周,反映利率跳升带来的连锁反应;2025年部分债基出现亏损,机构被迫抛售股票回补流动性,凸显资金流动路径的影响。通常情况下,股债存在“跷跷板效应”,但在极端行情中,两者可能同步走弱,形成股债双杀格局。
券商与金控平台逆势突围,五大人气标的浮现
在金融市场结构转型背景下,部分券商及金控平台凭借业务整合与区域协同优势展现强劲增长动能。
长江证券(000783):区域深耕释放红利
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84.9亿元,同比增长77%;归母净利润33.7亿元,同比增长135%。经纪业务手续费净收入增长59%,投资业务收入增幅高达290%,居上市券商首位。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9.23%,首次排名行业第一。战略层面,长江产业集团成为第一大股东后,治理优化推动资源协同,“深耕湖北”战略持续推进。
湘财股份(600095):AI投顾转型加速
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总收入17.99亿元,同比增长16.15%;归母净利润4.42亿元,同比增长203.39%,已超过去年全年水平。旗下湘财证券实现净利润4.87亿元,同比增长66.71%。公司正在推进对大智慧的吸收合并,交易已获上交所受理,拟配套募资不超过80亿元,重点投向金融大模型、大数据工程等项目。
申万宏源(000166):ESG引领综合投行升级
2025年前三季度自营投资收入超百亿元,业绩保持稳健。MSCI ESG评级由“BBB”跃升至“A”级,标普CSA评分显著提升。公司推动ESG理念全面融合,在投融资决策中纳入环境、社会与治理因素,并作为主承销商参与明阳智能再融资项目。
国泰海通(601211):重组后规模效应显现
更名后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458.92亿元,同比增长101.6%;归母净利润220.74亿元,同比增长131.8%。总资产突破2万亿元,净资产与净资本位居行业首位。第三季度扣非归母净利润90.2亿元,环比增长126%。法人切换与系统整合稳步推进,新增租赁业务计提减值23.8亿元系会计准则要求,不影响实际盈利能力。
国网英大(600517):产融协同贡献弹性
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78.70亿元,同比增长2.30%;归母净利润22.33亿元,同比增长53.73%,其中第三季度净利润10.86亿元,同比增长102.49%,受益于资本市场波动带来的金融产品处置收益。子公司英大信托荣获“慈善信托金牛奖”,英大证券发行14亿元短期融资券。两融余额回升,10月30日单日融资买入达2.1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