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银行三季报出炉:利润微增、资产扩张亮眼
北京银行发布2025年三季报,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15.9亿元,同比下降1.1%;归母净利润为210.6亿元,同比增长0.3%,增速虽低但保持正向增长。年化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9.86%,较去年同期有所下滑。这份“有升有降”的成绩单背后,反映出在息差承压、非息收入波动的背景下,银行通过扩表提速和信贷结构优化稳住了基本面。
从具体经营数据看,北京银行的资产扩张势头显著。截至三季度末,生息资产同比增长22.8%,单季增量达1686亿元,其中金融投资和同业资产成为主要拉动项。贷款方面虽然整体增速放缓至9.3%,但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等重点领域分别实现了20.2%、26.2%、16.9%的增长,远超贷款总额7.4%的年初以来增幅,体现出其对政策导向的积极响应与战略聚焦。
利润背后的结构性变化值得细品
作为市场关注的核心指标,净利润微增0.3%的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博弈。光大证券分析指出,规模扩张和拨备释放是支撑业绩的主要动力,分别拉动增速30.4和5.9个百分点。尽管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长1.8%,得益于扩表节奏加快和息差收窄趋势趋缓(测算前三季度净息差为1.26%,仅较中期收窄2bp),但非息收入拖累了整体表现——同比下滑9.2%,尤其是净其他非息收入下降16%,主要受三季度债市利率上行导致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失12.8亿元的影响。
不过也有亮点: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增长16.9%,显示财富管理、结算代理等中间业务仍在稳步发展。同时,负债端成本管控初见成效,计息负债成本率较上半年下降3bp至1.67%,这得益于存款利率下调以及主动负债结构的灵活调整。
资产质量方面表现稳健,不良率降至1.29%,较年初下降2个基点,拨备覆盖率维持在195.8%的高位,风险抵御能力充足。资本充足率略有回落,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降至8.44%,需关注后续补充渠道。
我怎么看这只“区域龙头”?
说实话,这份三季报并没有太多惊喜,但我反而觉得它真实反映了当前城商行的生存状态——在利差收窄的大环境下,靠规模驱动盈利已成常态。而北京银行能在这个阶段保持利润正增长,已经算是优等生了。
我尤其看重它的区位优势和战略定力。深耕北京,辐射长三角、珠三角,叠加近期北京市出台“并购重组19条”,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整合,这类政策红利未来可能带来更多投贷联动机会。再加上其在绿色金融、科技金融上的持续投入,长期逻辑并未削弱。
当然,短期股价承压也不奇怪。主力资金连续五日净流出,技术面显示空方占优,但PB估值仅0.41倍,安全边际足够厚。如果后续资本市场回暖带动非息收入修复,不排除估值修复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这不是一只爆发型选手,但胜在稳定、可控、有政策加持。对于追求稳健配置的投资者来说,或许正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