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信贷投放超预期后,多家银行召开了二季度工作部署。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25年信贷市场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推动提升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融资可得性,增强金融产品服务供需适配度。
中证鹏元研发部高级研究员李席丰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美国关税政策的持续升级,宏观政策托举力度有望进一步增加,出台节奏也将加快,叠加政府债集中发行,二季度有望迎来降准降息,支持信贷投放,促进经济稳步发展。
信贷投放“总量大、结构优”
记者注意到,多家银行召开了一季度总结和二季度部署大会。
例如,北京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霍学文在该行一季度开门红暨二季度工作部署会上指出,一季度“开门红”成绩来之不易,是全行上下凝心聚力、奋发进取的结果。全行要清醒认识经营发展面临的挑战,要全力以赴完成二季度各项重点工作,加大优质资产布放;全面提升盈利能力;增强数字化经营的思维和意识,构建数字化经营管理闭环,强化全面数字化经营;全面做好企业文化宣贯,用文化的力量推动北京银行高质量发展。
紫金农商银行召开2025年二季度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大有效信贷投放。一方面,强化降本增效、息差管控意识;另一方面,明确“价值创造越多、绩效工资越高”的分配规则,将价值创造的理念贯穿考核工作始终。
总体来看,多家银行一季度信贷投放超预期完成。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4年一季度金融统计和社会融资数据显示,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9.46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2.93万亿元,均处于历史同期较高水平。
中国银行研究院银行业与综合经营团队主管邵科分析,一季度,我国银行业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信贷投放呈现“总量大、结构优”的特征。从结构上看,信贷投放重点聚焦以下领域:一是新质生产力领域,支持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持续高增;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银行信贷充分发挥补位财政资金的重要作用,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三是绿色低碳转型领域,绿色信贷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支持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四是普惠金融领域,普惠小微贷款保持高增长,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保持“量增、面扩、价降”的发展态势;五是消费金融领域,个人住房贷款明显回升,消费贷对贷款增长形成支撑,在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基础上,持续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
具体来看,惠誉评级亚太区金融机构评级董事薛慧如指出,截至2025年3月末,银行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为7.4%,与2024年全年贷款增速大体一致。其中,住户短期贷款同比增速2%,住户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速3%,企事业单位贷款同比增速9%。由此可见,今年一季度贷款投向仍然集中于基建、绿色、普惠小微等对公贷款,而零售贷款需求仍有待恢复。
政策组合拳蓄势待发
需要注意的是,在关税冲击下,银行二季度信贷投放还面临一些挑战。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在2025年一季度宏观经济专题研讨会暨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上指出,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开局良好,但仍要看到,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面临挑战。美国滥施关税短期内不可避免对我国出口造成冲击,二季度后外贸形势转向严峻,供需两端都将受到影响。与此同时,美国肆意加征关税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也将拖累外需市场。
薛慧如说,相比于大型企业,中小微企业规模小,经营模式相对单一,面对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的波动,风险抵御能力较弱,资产质量波动较大。而近年来监管政策一直鼓励银行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这些企业的融资成本,使得这部分贷款的风险收益配比有所下降,由此导致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度有所上升。
在中小微企业融资方面,邵科告诉记者:“中小微企业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容易受外部整体环境影响,同时存在公司治理不规范、组织架构不完善等问题,信用风险总体偏高;中小微企业融资业务的运营成本较高,采取传统模式开展融资业务时,单件运营成本并不显著低于大中企业,但收入却呈现量级差距;中小微企业缺乏有效抵押物,在信用评级中处于劣势,融资难度较大,且政府性担保机构资金规模有限、覆盖面不足,难以满足众多中小微企业的担保需求。”
不过,银行在加大信贷投放的同时也需注意风险。“信贷投放快速增长可以推升银行短期的规模扩张和营收增长,但是如果信贷的快速增长伴随着授信标准的大幅下降,将会推升银行中长期资产质量风险,减值计提压力的上升也会加大银行盈利能力的波动和风险抵御能力的下降。”薛慧如说。
李席丰也表示,首先,银行需要严格把控信贷风险,建立覆盖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贷前调查,严格准入标准,强化贷后管理,动态监控风险,增强员工风险识别和防控能力。其次,银行需要加强与政府及行业的合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获取行业和政策动态,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另外,银行需要推动信贷产品的创新,根据当地特色产业和项目趋势进行产品升级和创新。最后,银行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合理配置信贷资金,避免过度扩张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