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兴业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于2025年11月7日收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兴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开业的批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已批准该行全资子公司兴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银投资”)开业。由此,首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以下简称“AIC”)正式亮相。公告显示,兴银投资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00亿元。
“兴银投资开业,标志着兴业银行在服务国家战略、赋能实体经济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兴业银行表示,兴银投资将依托专业化、市场化的债转股及相关业务,加大支持科创企业与民营企业,通过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有效降低杠杆率,精准服务新质生产力,为实体经济注入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今年3月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的通知》,其中提到,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发起设立AIC。随后,AIC扩容明显提速,原本以国有大行为主导的AIC阵容持续不断加入新成员。5月份以来,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邮储银行等商业银行先后获批筹建AIC。截至目前,6家国有大行AIC已配齐,3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拿到AIC牌照。
根据公开信息,工、农、中、建、邮储、交通6家国有大行旗下AIC注册资本分别为270亿元、200亿元、145亿元、270亿元、150亿元、100亿元,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3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旗下AIC注册资本分别为100亿元、100亿元、150亿元。
AIC从诞生之初专注于市场化债转股,已逐步演变为在降低企业杠杆率、股权投资支持科技创新中扮演关键角色的综合性投资机构。
“AIC股权投资试点扩围,为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市场注入多重利好。”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首先,商业银行庞大的资产规模和稳健的资金来源,使AIC能为科创企业提供长期、大规模的股权资本;其次,银行系AIC打通“债权+股权”双轮驱动通道,既可通过债转股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又能在早期介入股权投资,为科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形成“商行+投行”协同效应;此外,银行积累的企业征信数据、行业研究能力与AIC的股权投资专业性结合,有助于更精准识别优质科创项目,引导资源向硬科技领域倾斜。
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告诉记者,当前AIC已成为支持科技创新的关键力量,投资覆盖集成电路、新能源等领域,助力科技企业突破关键瓶颈,真正实现“投中有贷、贷中有投”的金融服务新范式。
“当前AIC在支持科技创新中,还存在退出渠道较窄、专业能力偏弱等难点。下一步可从打通退出通道、打造专业化队伍等方面破局。”田利辉说。
业内人士认为,在政策驱动下,预计后续将有更多AIC获批筹建,部分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头部区域银行有望加入AIC设立行列,形成“全国性+区域性”的行业格局。